漂流書箱散播喜閱種子

去年,Emma Watson於倫敦地鐵留下100本書,鼓勵有緣人閱讀後再轉贈他人,令實體書快將沒落的時代,再一次掀起閱讀熱潮,亦令更多人認識到漂書文化。過去幾年,香港不時出現各類漂書活動,但礙於環境和法例等限制,這類活動多是一次性,對於提升社會的閱讀風氣,作用有限。最近,有劇團負責人製作了多個流動書箱,計劃把漂書活動帶入公園、渡輪等公共空間,讓更多人可以免費體驗讀書樂。

靈感來自劇場

流動書箱計劃「喜閱香港」,緣於劇團Epictudio今年4月公演的實驗劇場《巴別塔》,劇團藝術總監李健文(Simon)說:「《巴別塔》啟發自台灣編舞家林懷民的作品《流浪者之歌》,是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演出期間,劇中角色會隨着故事發展不停疊高書本,最終搭出一座由書本組成的巴別塔。為了實現這個構想,我們自去年開始徵集圖書,成功在1年內收集了超過2,000本二手書,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文學著作,也有涉及心理學、哲學、飲食、旅遊、藝術、設計等不同類型的書籍,部分書籍更是近年出版的熱門作品呢!」為免浪費好書,Simon跟友人Cactus開始思考書本的價值,研究在演出後延續書本生命的方法。後來,Simon在韓國旅遊時,發現當地有一套十分成熟的漂書制度,令他萌生流動書箱的概念。

推動漂書文化

回港後,Simon研究了漂書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和情況,嘗試發掘在香港漂書的可能性,他說:「除了韓國,台灣、日本、美國和英國都很流行漂書,巴士站、公園,甚至公廁外都有書架,加上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形成了一種閱讀氣氛。香港方面,近年也有不少漂書活動,但大部分是在假日市集或獨立小店內舉行,屬於一次性的活動;而且政府當局對土地使用的限制頗多,令有意漂書的人無法更妥善地使用公共空間,加上香港一直欠缺互相分享的文化,很多人對漂書的態度有保留,但其實漂書就是為書本尋找新主人,讀者可以自由取書和捐書,因此毋須過分緊張書本的去向。」

延續書本生命

有了漂書的想法,Simon便與朋友合作,把從前演出剩下的道具木箱改頭換面,打造成一個又一個充滿香港特色的流動書箱,再把書箱放到公園、渡輪、牙醫診所等不同地方,藉此推動漂書文化。Cactus說:「其實喜歡閱讀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書只會看一次,很少機會翻看,結果那本對你很有價值的書,一直被閒置在書櫃,失去了生命,既然如此,何不把這本書拿出來與人分享,令書本的價值得以延續,影響其他喜歡閱讀的人。」面對電子書的普及化,Cactus承認實體書的生存空間漸細,但她認為拿着實體書的感覺並不一樣。皆因封面設計、排版以至紙質的不一樣,可賦予書本一種個性,這是電子書所沒有的。

撐漂書知多啲

在香港,有不少類似Simon和Cactus的有心人,致力推動漂書風氣,像LORE創辦人之一、80後男生阿天,早於1年多前已開展漂書行書,搜羅棄置紅酒箱髹上「樂也漂書」4個字,製成一個個既環保,又可傳承閱讀風氣的漂書箱,經過多番爭取,現有超過10間商店答應放箱,實現透過漂書鼓勵閱讀的願望。

另一個名為「讀書‧型」的組織,由一班義工組成,深信擴闊知識由閱讀開始,以分享延續,因此一邊呼籲、收集市民捐贈的新、舊書本,一邊巡迴全港各區的公眾地方(如公園、行人專用區等)舉行公開漂書活動,免費向市民送贈書籍。

撰文:吳俊賢

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