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韓國交流體驗社企文化

提起韓國,隨即想到飲食或購物,然而這個國家除了是旅遊熱點外,還是了解社會企業概念的好地方。今年年頭,一班科技大學學生便參加了由籽識教育所舉辦的「韓國社會創新之旅」,參觀了當地的社會企業,體驗它們的社會文化,開闊課堂以外的眼界。

當地人現身說法

在這6日5夜的交流活動中,16位學生被劃分為4組,參觀了當地的社企社區網絡Seong-Su Social Valley、由116個貨櫃組成的創意文化空間Understand Avenue、多間組織及社企匯聚的創意之地Seoul Innovation Park,合共考察了18間社會創新企業。現就讀生物化學系三年級的顏業斌同學說︰「我作為理科生,平時上課甚少機會接觸社會方面的議題,故想藉着今次交流增進相關認識。以往我對社會企業的印象是在街上派飯、接濟弱勢社群等,然而經過這趟旅程才發覺原來它們可以發展成這麼大型的企業公司。」

顏同學指在旅程之前,沒料到韓國社會企業的發展是如此蓬勃,當地社會不但提供土地資源,將不同的社會企業集中在一個名為Seoul Innovation Park的地方,給予各行各業人士享用合作的空間,更有多間初創型或年輕型企業的育成中心,培養年輕人成立社會企業。其中令顏同學最印象深刻的是一間致力幫助社區重建的社企公司Urban Society的創辦人分享︰「該公司創辦人本來是在一間著名的大型企業工作,然而他不甘於只為最富有的3%人士服務,反而想為社區帶來貢獻,故成立了這間公司,負責聖水一帶的社區重建。當地原本有很多杳無人煙的荒廢舊屋,經過他20年間的努力,這個地方人流增加了,氣氛也變得愉快,而他的公司亦漸漸發展成熟穩定‥‥‥當事人談及這些往事時熱淚盈眶,令我深受感動,讓我明白到不一定要做很大的事才能改變社會。」

理念學以致用

副修環境科學的顏同學對於當地一間專研智能垃圾桶的企業尤其感興趣,他解釋︰「該公司主要研究如何令垃圾桶自動感應到容量已滿,並在滿載時開往垃圾場,從而減少垃圾車的燃料,變相亦減少污染。」他特別欣賞當地人的改革創新精神,能夠以小見大,這點值得香港倣效︰「我們平時丟垃圾都未必留意到垃圾桶可以有這麼多元化的改造,總以為要實施多項大型計劃,才能改善環境,但原來只是改善垃圾桶已經可以帶來改變。」回到香港,他和幾名同樣關注廚餘問題的同學一起制訂計劃書,希望在學校多作推廣︰「我發覺學校的廚餘問題比較嚴重,同學經常食剩飯造成浪費,學校餐廳雖然有少飯減一元的計劃,但是很少同學留意到,所以我們建議在餐牌上寫明大飯與小飯的價錢,再推廣一些廚餘周的活動,加強宣傳相關議題。」

主動關注社企

交流活動的創辦人王仲傑表示:「韓國是大受香港人歡迎的國家之一,希望透過是次交流,讓同學在吃喝玩樂之餘,可以有更多得着,並反思自己日後的出路和發展,以及與這個社會的關係。」經過今次交流,他發現學生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和了解比從前加深了許多,例如顏同學反思到一個好的社會企業並不是純粹捐錢予有需要人士,背後也需要有穩定經濟,支持公司的長遠發展。「接觸過這麼多有關社企的概念後,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向身邊朋友、學校,甚至社會推廣多點富有意義的訊息。現在我會主動在網上關注各個社會企業的專頁,了解他們的背景和工作內容,又會特意約同學到社企餐廳聚會,趁機帶出該企業的社會理念,如聘請殘障人士等,希望令大家可加深認識。」

撰文︰馬珮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