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治療以相片自省

相片是我們用來記錄生活的一個常用方式,會透視出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物,而相片原來除了可以在網上社交平台惹來關注外,也是心理輔導的其中一項工具。最近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推出全新「攝影治療證書課程」,希望學員透過一連串的相片討論及治療性攝影技巧,來進行自我覺察,從而在生活或工作上得以應用。

主要針對專業人士

在相機電話盛行的年代,拍照是簡單不過的舉動,而攝影治療證書課程兼香港開心心理學院導師詹玉冰(Bell)表示,相片在心理輔導上擔當着重要角色,希望透過課程上的討論,與學員來一趟自省。「我們首先會找出學員的『資源』,亦即在心理成長上有所幫助的事物,以進行身份確認及自我認識。當了解過後並找到當中的失衡點,便作出計劃改善,再展望將來。過程屬一次性的體驗,當然是否作出改變乃學員的自身決定。」課程收生並沒有嚴謹的要求,但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專業人士如社會工作者、老師、臨床心理學家或家長等,學員可以進行自我探索之餘,也可以將攝影輔導這套工具,應用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

五大相片討論技巧

在攝影治療的課程中,堂上所討論的相片約分為五大類。Bell說:「第一類是學員提供的相片,可以在其中知道學員眼中認為有意義的事,並找出當事人的信念。究竟是受到甚麼觸動而按下快門呢?在答案中可得悉他們的自我價值。第二類是別人替學員拍的肖像照,可由此看出當事人希望向外界展示的一面,與內心的真實一面作出對比,從而討論自我接納的程度。第三類是專題式的家庭相集,也是中國人所說的『尋根』。第四類是自拍照,因為自拍過程中不用向別人交代,也沒有受到責備或批評,是一個沒有防衞的狀態,可讓學員面對自身的脆弱。」而第五類則是與學員經歷無關,但可反映心理投射的照片,可透視出當事人窺看事物的心靈濾鏡。

望在港起推廣作用

為了讓大家明瞭圖像所帶來的影響,Bell分享了一個個案。「曾經有位好朋友在雨天遇上意外導致脊骨受傷,後來即使痊愈了,每逢下雨也會有抑鬱的情況出現,因為她把所經歷的傷痛與意外時的天氣連繫上。後來我每天都給她看一些照片,當中結合了下雨天和美麗的事物如花卉、大自然景象等,令其抑鬱的病情得以好轉。」而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課程主任陳景華對於攝影治療的功效也感認同。「事實上攝影治療這套心理輔導的工具,很多台灣或西方國家的治療師均有使用,但在香港的推廣則較少。希望透過此課程的引入,可讓大眾知道攝影除了是一種興趣外,也可起精神治療的作用。」

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攝影治療證書課程

主辦機構: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

對象:年滿18歲或以上人士

日期:3月22日至4月12日,逢星期三,共4課(6小時戶外實習課堂於4月9日進行)

收費:$2,400(二人同時報讀優惠,每位$2,160)

證書:學員成功修畢課程,出席率達75%或以上,可申請香港青年協會證書。

備註:學員需自備數碼相機或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查詢:2130 4000

網址:www.clc.hkfyg.org.hk

撰文:余彩瑜 

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