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中,錢幣的價值在於其面值、可用性與流通性;但對於部分收藏者來說,錢幣是文化產物,也是歷史的見證,有其獨特的美學。事實上,隨手拿起一張紙幣,均可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尤其是紙幣上的圖案總是以發行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為設計主題。土生土長的錢幣收藏家張頌昇(Anthony),兒時受父親影響,開始搜集不同類型的錢幣珍品,更先後成立網上專頁與實體商店,把收藏興趣變成個人事業。雖然作為一名90後,舊錢幣也許勾不起甚麼回憶,但Anthony指出,收藏過程有不少得着,特別是對香港歷史的認識。
眼前的90後男生Anthony,年紀輕輕,已有近十年的錢幣收藏年資,入行主因是受家人影響。「爸爸一向有收藏郵票,讓我了解到收藏家這一行業的大概運作。及至2008年有紀念鈔發行,我才真正研究起錢幣來,更被其獨特美學所吸引,繼而四出搜集。」鍾情錢幣是因為每個年代的設計風格各有特色,可反映社會文化。「以早期的港幣為例,各家銀行都會在紙幣上加入西方神話人物,如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信使墨丘利(Mercurius)、豐收女神刻瑞斯(Ceres)等,因為當年的英官鍾情這些設計元素。時至今日,鈔票上的圖案已變得本土化,我們可看到閱兵、舞獅、慶祝中秋等現代畫面。」Anthony又指出,昔日的錢幣圖案以人手繪畫,設計細緻,正式發行前經過多番修改;今天則靠技術取勝,瑕疵小,生動性卻不如以往。
一張1970年代的100元紙幣,現時可升值至5位數字,其歷史意義是備受追捧的關鍵。「經歷了數十載,很多東西難以保存,尤其是香港,不少地方已面目全非,繪上社會風貌的紙幣,可說是歷史的見證,盛載着人們的集體回憶。再者,我們對於一些曾經用過的東西,總會有一份情意結,當有能力的時候,自然想買回來留念。」Anthony續指,錢幣的價值取決於5大因素:發行量、款式、銀行(即發行者)、年份及新舊程度。「基本上,發行量愈少,價值愈高。年份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我們知道哪一年的發行量最少。以一張1995年發行的中銀500元紙幣為例,現在市值近萬元,反而一張1970年代的全新紙幣,最多值2,000元,差別就在於發行量。此外,紙幣一旦被摺過,價錢會比沒有摺痕的差約7成,收藏者務必留意。」
作為收藏家,Anthony的理念是:收藏與投資應該互相緊扣,同步發展。「身邊有太多前輩是只買不賣,純粹收藏,但如果賣去一件珍品所得的回報,可讓你購入第二件喜愛的珍品,何樂而不為?我視錢幣收藏為一種有回報的嗜好,有人愛品酒、愛夜蒲,這類消費是『瞬間即逝』,我買回來的錢幣卻保存着穩定價值,而且比起其他投資,錢幣的風險比較低。即使在市道差的日子,錢幣還是可以賣個不俗的價錢!當然我所說的是那些真正的舊錢幣,而非紀念鈔等炒賣品。好像1977年發行的1,000元紙幣,十多年前的價值約3,000元,現時已升值至5位數字,可見錢幣投資的回報率是相當可靠。」
為了把珍藏公諸同好,Anthony開設了網上平台,跟同好者分享錢幣收藏心得,並於2015年成立實體店「香港真藏」,除了收購及鑑定各類錢幣收藏,亦有涉獵郵票、古董、洋酒、閃卡、黑膠碟等玩意。「自從有了實體店,不時有人上門交流,令我察覺到近年錢幣市場的變化——以往人們愛買中價錢幣,但漸漸發現其升值能力低,大概是因為很多人負擔得起,加上這類錢幣不算罕有,自然影響銷情,所以近年收藏家偏好『貴嘢』、『靚嘢』,一些全新而沒有摺痕的錢幣,價錢昂貴,但亦有較高的回報率。」Anthony又指出,因網絡世界的方便,接觸錢幣的玩家有年輕化趨勢,曾有中一生上門請教,回家後更因為錢幣而走去翻查香港歷史,看來透過錢幣來認識舊香港,確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途徑。
全新與帶有摺痕的錢幣,價值相差甚遠,有意收藏者,當然要好好保存紙幣。據Anthony表示,紙幣該以防酸膠袋盛載,放入硬卡套,用膠紙封口,再把整份錢幣收藏於防潮箱內。若選用電子防潮箱,那就更為理想,因為可調節濕度。
錢幣是拍賣市場的常見Item,因具有升值潛力,所以備受追捧,以1枚1964年發行的五仙「神沙」為例,竟於拍賣會錄得5,000元的成交價!而中國作為世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其古錢幣更成就了多項天價成交,例如作為清代最短壽命的錢幣——大清鎮庫祺祥重寶便於2013年創下575萬港元的成交價。至於錢幣拍賣的世界紀錄是由一枚1794年面世的美國銀幣保持,該枚叫Flowing Hair的1美元硬幣,以寓言中飄逸長髮的自由女神為正面,2013年在Stack's Bowers Galleries的紐約拍賣會上以10,016,875美元成交!
撰文:余彩瑜
部分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