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營商比賽 大賣消「廢」文化

自古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有份參與「JA學生營商體驗計劃」的宣道會鄭榮之中學的同學來說,意義更為重大。發黃舊書、舊簿皮、舊布碎等,都是準備搬去垃圾堆填區的廢物,但這班學生卻發揮「消廢文化」,為廢物升呢,製成文具、手袋等產品。產品創意十足,勇奪該計劃多個獎項,展銷會期間,更在數小時內售罄。不過最令學生難忘的,並非展銷賺來的盈利,而是平時無法在課堂上吸收到的人生體驗及環保精神。

體驗營商過程

非政府資助註冊慈善機構「青年成就香港部(JA HK)」,透過就業準備、企業精神及理財知識的應用教育課程,致力啟發青年人的才能。其中的JA學生營商體驗計劃,已舉行了13年,是本港最大的青年人創業教育課程之一。展銷會是該計劃的亮點,日前參與活動的學生便在中環遮打花園,以市集形式銷售產品或服務,從中選出「最佳商品」、「最佳攤位」、「最佳團隊精神」及「最受歡迎商品」的得主。

青年成就香港部主席盧永仁博士太平紳士說:「今年有88隊中學生參賽,分為兩個組別:校本組(每間學校派學生參賽)及公開組(幾間學校的學生組隊參賽)。每隊學生都有8個月時間部署,9月開學的時候,很多大公司的商業顧問到訪相關學校,教學生如何撰寫商業計劃書、如何成立一間公司等,到了展銷會當天,大家在場內做生意,之後還要撰寫年度報告,最後甚至將公司清盤。」

延續廢物生命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是校本組獲獎最多的學校,勇奪「最佳商品」、「最佳攤位」及「最佳團隊精神」3個大獎。該校學生運用一般人眼中的廢物,如假書、舊簿皮等,製成產品。中五生何漫瑤說:「公司品牌意念源自一間叫『新藝城』的雨傘店舖。它一直維修雨傘,想帶出環保的意義。我們覺得如能把維修雨傘的概念傳承下去,就可達到源頭滅廢的作用,所以便以此概念來製造產品。」

究竟他們如何延續廢物生命?展銷會當日身兼流動推廣大使的中五生徐嘉儀,身上一條由舊書書頁做成的長裙,造型獨特。她說:「裙子是由發黃或被蛀的書頁做成,廢物利用。學校要拆卸一堵由假書做成的牆,我們便用該批假書,以及家政室不要的舊布,做成手袋。」中四生陳展樂則介紹另一款熱賣產品:「同學浪費得最多紅黑簿,而大部分簿皮都非常新,我們不想造成浪費,所以就加上家政課用剩的布料,做成iPad套。」

活動背後意義

每隊參賽隊最多由26位學生,組成一間公司。公司內設營運、財務、推廣、資訊科技等部門,推舉同學擔任CEO及各部門總監,其餘則為成員。何漫瑤說:「去年亦有參與這活動,我當時是成員,今年則做了CEO。兩個不同身份,令我明白到溝通對營運公司的重要性。當時在溝通方面,跟部門總監出現分歧,以為他們不理會成員感受。其實管理高層工作繁忙,你要跟公司成員互相學習、體諒及溝通,才可發揮到各人才能。」

公司營運成本來自師生、家長的集資,如產品銷情理想,最後可獲若干盈利。對學生來說,金錢以外的收穫更加難忘。陳展樂說:「產品售價視乎製作複雜程度而定。書皮袋一點也不易做,布料要剪裁準確,熱溶膠亦要用得適量,否則會影響美觀。我們很享受製作的過程,更開心的是,顧客購買產品,證明同學的能力得到認同。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團隊合作性及環保精神,希望將來投身社會,不是只得賺錢,亦可回饋社會。」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莫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