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宜善」,心地善良,既不害人,亦不容易被人害。《易經》這樣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心善,其實是趨吉避凶的最高境界。王吉在朝廷擔任博士諫議大夫,負責向皇帝提出建議,並代皇帝審閱奏章,對文武官員的道德行為作出評核,如果立心不善,會害人不淺。
王吉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對國、對家都如此。有一次,太太拿幾個鮮棗給他吃,他咬了一口,覺得很甜,問太太是從哪裏買來的?太太如實告訴他,隔壁的棗樹茂盛,伸展到王家,她順手摘了幾個。王吉大發雷霆,罵太太是賊!陷他於不義,毁他清譽,敗壞家風!即時把她逐出家門。事情閙大了,不可收拾,亦無人敢當「和事老」勸阻。幸而隔壁主人心生一計,把一切責任推給棗樹,說它不該未得王家同意居然「出牆」,佔據別人地方,即時把棗樹砍了。衆人說好說歹,終於說服王吉收回成命。
高人對王吉說了「心宜善」之後,王吉反思當年處理太太摘棗的事,心腸太狠,太不近人情。自此,王吉以「言宜慢,心宜善」為座右銘,更以此作為家訓。雖然,王吉的仕途不太好,但卻引領琅琊王氏成為晉朝王、謝、桓、庾四大家族之首,唐詩有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見王吉後人多麽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