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這句感嘆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意思是說,有些人,忘記了或不遵從古代聖賢的道德規範,導致社會風氣愈來愈差。其實,這些道德規範,不但是個人趨吉避凶錦囊,也是家庭、社會、國家安定繁榮的基礎。道家經典《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凶人語凶、視凶、行凶。」這與儒家所要求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致,這裏提出的「非禮」,並非單指鹹濕、猥瑣,而是包括所有不合禮、不守法、不道德的。如果都做到了,就可以免禍,避了凶,就是趨吉。
在大是大非不出錯的前提,才可以把趨吉避凶的範圍具體落實在個人、家庭、公司。
趨吉避凶,可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進行。
擇日,目的是擇個吉日良辰,求個好的開始,所以,擇日就是擇吉,「擇吉開張」、「擇吉成親」、「擇吉動工」、「擇吉入伙」……在華人社會,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不論信奉甚麽宗教,都會這樣做。而擇日的三個要素,都是幾千年來行之有效的,考量重點是:日子本身是凶是吉?對主事者是否有利?對所進行的事情合不合適?這三者都吉利,就是吉日,就可以在這日揀個最有利的時辰,這就是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