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吉避凶,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古代先賢,逐水草而居,這就是趨吉,由樹上築巢、住山洞,到建造房屋居住,目的都是避過洪水猛獸,享受安全、冬暖夏涼,這些都是生存的現實,並非迷信。當時的部落首長、國家領袖親自或任命司天監、史官記錄有關天文地理民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日後趨吉避凶的參考,這就是術數的起源和發展軌迹。
儒釋道三教,都非常重視趨吉避凶。儒家至聖孔子在《論語》壓卷最後一章,總結了人類的成功三大要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知道自己命運,不可能成為君子;不知道外在環境與規矩,無法在社會立足;不懂察言觀色,無法與人打交道。這三知,知命、知禮、知言,涵蓋了天、地、人三種元素。
佛教講緣,一切都是因果,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學習、在待人接物中,斷惡修善,就是最好的趨吉避凶,社會愈動盪,自己暫時愈看不見轉機,愈應當如是,因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道家的趨吉避凶,另有境界,始祖老子在《道德經》明確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隱藏福;福,隱藏禍。禍福、吉凶,都不斷變化。《易經》所以說:「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其實就是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