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 見證北角變遷

地少人多的土地問題,多年來為香港帶來不同的民生問題,例如最基本的住屋、營商環境以至社區保育等,全部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好似早前鬧得熱烘烘的北角皇都戲院,自1997年結業後曾改為桌球會所,縱使戲院建築本身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在地產財團逐步收購下,可能唔使等幾耐,呢座代表住香港戰後繁榮、歌舞昇平而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戲院便會遭拆卸。趁推土機未輾到之前,不如抽空到北角英皇道欣賞吓呢座舊戲院,從中尋找已失去的昔日情懷和回憶。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但隨着時代變遷,結業的結業、拆卸的拆卸,數十年後剩下的舊建築已寥寥無幾,而於1959年開業的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可算是當年北角的地標,見證着北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興盛,雖然於1997年結業,但其充滿特色的建築風格就有幸保留至今,推土機未到之前,大家應該把握機會去了解皇都戲院的舊故事。

巧妙力學 獨一無二

據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創辦人陳智遠(Paul)表示:「當時皇都戲院在北角基本上是一個地標,無論搭車或走路經過都會看到,其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頂部有一個混凝土圓拱形桁架,以當時來說是很前衞的建築技術。原來最初興建時,基於需要容納1,000人以上的考慮,兼且希望減少樑柱以免妨礙觀眾欣賞,所以建築師巧妙地用了上乘力學,借用建橋方法——用一個圓拱形混凝土桁架扯住頂部以減少支柱作支撐。我們諮詢過許多國際保育專家,究竟世界各地有沒有建築如此獨特罕有的戲院?所得答案讓我們歸納了一個結論:皇都戲院的建築應該是世上最獨一無二。」

立體浮雕 滿載回憶

除了建築風格獨特值得保留,並得到更高古蹟評級外,皇都戲院本身亦滿載北角舊街坊的回憶,這些都難以用金錢去衡量。「皇都戲院見證着50年代的北角發展,由於當時未有大會堂,最大型的演出都會於皇都戲院舉行。除電影、粵劇及音樂表演外,很多外國至Top的表演團體都曾在此表演,就連鄧麗君未紅前也曾於皇都戲院表演。」

頂部建築風格夠特別外,用以裝飾外牆的浮雕亦極具話題性:「以前行過皇都戲院會見到前面被大量廣告板遮蓋,不過最近隨着廣告板被移開,就可以看到戲院正門上方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它出自著名畫家梅與天的作品,主要描繪三國時期貂蟬與董卓的故事,最特別之處是浮雕糅合了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風格,雖然現時浮雕已經變得模糊,但依然惹來矚目,不少北角舊街坊對於戲院外牆竟有一幅美女浮雕都表示驚訝。相信好多人對皇都戲院的深刻回憶,或多或少都與此浮雕有關。」

評級僅三級 惹全城熱議

皇都戲院現時只獲建議評級為入門級的三級歷史建築,對此Paul有不同睇法:「就算今時今日去睇皇都戲院,都會發現全世界沒有人用這種方法建造戲院。難得香港有如此罕有前衞的建築保留至今,應該好好珍惜。歷史建築共有4個評級,最高是法定古蹟,跟住是1、2、3級歷史建築,評級應該要真實反映到建築物價值,對照北角重要歷史以至集體回憶,皇都戲院都值得擁有更高評級。」

歷史建築評級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1級歷史建築: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行情況下盡一切努力保存建築物。

2級歷史建築:具特別價值,可選擇性地保存建築物。

3級歷史建築:具若干價值,宜於以某種形式保存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重新經營 保留社會價值

香港有很多具歷史意義的舊建築都無法保留,除土地問題外,賺錢與否是另一大阻力,因為要保存一棟建築物所花費的金錢、時間和人力甚多。皇都戲院如果得以保留又應如何發展?Paul表示:「要為建築物保育有好多方法,唔一定要拆卸起樓先可以賺錢,以皇都戲院為例,其實可以有好多商業上可行的方案為建築物做保育。最簡單直接就是重新經營戲院,因為香港人一直以來都好喜歡看電影,現時好多地區正增加戲院,而且北角英皇道人流多,要重新開業並非天方夜譚。另外,香港其實一直缺乏活動場地進行婚禮、會議或表演活動,如果將戲院內部改動成展覽場地亦可行,這樣既可保存建築及其歷史回憶,同時又能夠保留其社會價值。」

戲院林立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戰前戰後舊戲院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另同樣極具歷史價值的粉嶺戲院(1959年至2010年,前身為1953年開業的聯和戲院)及坪洲戲院(1978年至1987年),更被古蹟辦事處建議為毋須評級,雖然兩間舊戲院都是迷你戲院而且只有數百個座位,但這類買少見少的地區戲院卻體現了昔日香港各區以至離島的繁榮興盛,如果拆卸的確可惜,亦令香港電影歷史缺少了重要的一部分。

戲院靈異故事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撰文:賴文曦

部分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