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食 是有種人 把種傳承

枱面上放着一堆種子,每顆都是黑白雙色,像是用油彩塗上去,很嬌艷。

「老農田」的場主葉子盛道:「我老竇傳了3件看家之寶給我,芥蘭、冬瓜,和豆角。」他把這種黑白雙色的豆角種子稱作「黑白米」,坊間種子行不會有售,因為是由農夫一代傳一代地自行留種,把優良的瓜果蔬菜品種傳承下去。

糧食哪裏來?農夫種的;疏菜怎出現的?由種子種起;問題來了,種子又從何來?尋常都市人多數只知商業霸權,而不為意原來全球種子供應也被霸權操控,香港地方雖細,但還有一些有心人,想復興留種和交換種子的文化。

小顆粒 記錄歷史

寫種子的故事,其實同寫一套《叛諜追擊》的劇本無分別,一樣曲折。

林志光是「社區伙伴」生態農業項目統籌,過去十多年不停往內地大小城市跑,主要為了推廣有機耕作,他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有「農業情報科」一類的政府部門,專門收集全中國農產技術的資料,同時也一併記錄了很多民間故事:

「四九菜心雖然在香港種了多年,但最初都是來自廣東的。話說有一年廣東遭遇水災,大部分夏天種的菜心都浸死了,唯獨有小部分菜心存活下來,大家發覺這批菜心抗澇能力好,很適合四月至九月的雨季種,於是便成了『四九菜心』。金山豆角也是因廣東出產的一種豆角很好吃,又易種,而廣東很早已被發展為貿易港,所以這種豆角被遠售至美國舊金山,因而得名。」這些故事不少被收錄在文獻中,令我們了解種子不僅用來生產糧食,同時也是文化片段的一個載體。

老品種 打救世界

在內地不少老鄉村,種子被視為有生命的東西,下種種植前,村民要做一些儀式,把種子的「靈魂」呼喚回來,但在文革時,這種迷信當然被嚴加批鬥。「村民的傳統思想是糯米是給活人吃的,而粘米是用來餵豬的,文革時因為要反迷信,強要村民食粘米,糯米則要銷毀,有老村民唔捨得,偷偷跑上山留了一點糯米,幸好沒有被發現,這樣才令某些糯米品種捱過文革,得以流傳下來。」

林志光補充指除了感情因素,這類流傳了多年的老品種更有「拯救世人」的實質能力。近年內地多了農民重視留種,原因是不少老農活到八、九十歲都未經歷過如此反常的天氣:

「08年的農曆新年前後,貴州經歷了連續60日的霜凍,我進行考察的村莊中,大部分村民的作物也凍死了,唯獨一位學了現代農法的村民,在田上做了厚厚的覆蓋物(Mulching),結果得他成功保留到大蒜和黃芽白兩個老品種,成了村中的『名人』,我們中國人以水稻為主糧,近年也發覺一些雜交水稻很易失收,即使加了農藥,也不及一些沒落農藥的老品種水稻那麼穩定。」

所以遇上極端氣候時,老品種就可以保住大家的糧食生計,不好好留種,這些優良作物就會失去。

種甚麼 由肚皮決定

葉子盛回憶自己初初開農場時,都覺得留種不重要,種甚麼,得看看市場需求,蔬菜市場就更加要遷就客人口味。

「我初時接觸美國的種子商Johnny's,覺得不如介紹外國蔬菜品種給本地人,加上是有機種植,比較容易在行內生存。」子盛回憶起他父親傳下來的豆角、冬瓜和芥蘭「三寶」,五兄弟中,只得他一個務農,情感上他仍然樂種父親的種子,也把培出來的苗分給租他田的農友種,直至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對老品種的看法。

「有年我從台灣找到一個新的芥蘭品種,生得快,又抗病又耐熱,我以為找到個好品種,想推廣開去,誰知有農友食完,搖搖頭,覺得味道南轅北轍,問我可否找回之前的那種芥蘭種,單憑味道已經道出了老品種的好。」由於風評太好,子盛現在已很少在坊間種子行買豆角、冬瓜和芥蘭的種子,每一年都小心留種,早幾年曾試過因天氣不佳,留種困難,芥蘭出現「絕種危機」,他一次過種了百多二百棵芥蘭,嚴格規定「唔准食」,仔細挑一些強的種子,現在才回復正常。

一顆種子的育成:

林志光指現時農業大國如印度和美國,農業經費投放重心非研究防治病蟲等方面,而是育種技術上,想研發更多能被全球農夫種植的種子,所謂面向大市場,以中國為例,過程如下:

1. 科研小隊拿很多經費,花6至7年時間去培育一批新品種。

2. 交到一套評核機制(由省級政府管理,也有縣/鎮級)。

3. 找幾個試驗場,在落最多的化肥、最精緻的管理下,找最好產量的。

4. 挑選後,把該品種的專利賣給培苗公司,向外傾銷。

結論:這些品種並不適合有機耕作,因為吃慣了化肥、大魚大肉慣,忽然要佢食齋?種出來後好唔好味不重要,因為味道很主觀,做到穩定產量就足夠,所以普通市民買得到的種子,種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好食的,也沒有地方特色,容易種就可以了。

瘋狂黃豆計劃2016:

世間上農作物何止千百,子盛認為值得留的種子,其中一個條件是「獨特性」,簡單來說,吃起來會覺得與別不同,例如著名的「鶴藪白菜」便是例子,但普通市民卻未必有能力分辦出來。由本地組織「港嘢」主辦的「瘋狂黃豆計劃2016」,便是一個結合本地種植和做本地食物的活動,嘗試將香港出產的黃豆,由位於古洞北的悅和醬園做成豉油,大眾可以全程參與,參觀農場(子盛的老農田有機農場為其中一個黃豆種植地點)和醬園,市民對生產了解深了,再學習種植的知識,了解不同品種的風味如何不同,方為有效的「食農教育」。農夫見好賣,就會想種,然後就想開始留種,留種就變得有價值。

2016. 3~7月

黃豆種植 / 探訪農場、種植及食物工作坊

2016. 8~2017. 3月

生抽製作 / 探訪農場、探訪醬園、食物工作坊

2017. 3~4月

派發「春抽」及黃豆宴

網址:www.facebook.com/kongyeahkongyeah/

紅米 vs 黑白米

市面上買到的金山豆角,種子多是紅色(紅米),據子盛講,香港北區有小量農民種白色和黑白色的種子,即「白米」和「黑白米」,白色種子據說是80年代有農民去台灣交流時得來,落戶在沙頭角公路兩旁的小農戶,小量種植,而黑白米的真正來源,則是子盛叔伯一輩,早年由馬來西亞傳來香港,而且只由農夫個別留種,所以不曾見於市面種子店。

留種靠女人

原來在田務來說,好多時是婦女負責留種,因為要細心,考耐性和眼力,所以只會飲酒的男人,就通常負責開田等粗重工作,曾於綠田園基金會工作多年的林志光打個哈哈:「其實綠田園都多數是女士負責留種。」

撰文:李潤林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