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是一個雀鳥天堂。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本地有近530種鳥類,鳥種佔全中國三分之一,佔全球5%;本地觀鳥愛好者一年四季都能觀賞各種鳥類的身影。早前,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年度觀鳥比賽圓滿落幕,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隊伍「科大火鳥隊」,在12小時內記錄最多鳥種─159種雀鳥,擊敗眾多對手與另一本地隊伍同時奪冠。同學們均表示透過眼睛「捕捉」鳥類,即時應對所學知識,了解本地生態,獲益良多。
「香港觀鳥大賽」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辦,今年已踏入第32屆,旨在喚起大眾對濕地保育的關注。賽事每年吸引世界各地觀鳥愛好者組隊參賽,隊伍須以4至5人為1組,在12小時內記錄看到或聽到的鳥類品種,評審會依據比賽當日的天氣、候鳥遷徙的情況等,分析記錄的準確性,最後由記錄最多的隊伍勝出。
是次比賽有近100名參賽者組成17支隊伍參與,於科大修讀環境健康及安全的學生勞浚暉、許惠晴、陳卓婧與朋友組成團隊「科大火鳥隊」參賽,最終在限時內記錄了159種雀鳥品種與另一本地隊伍小麻雀隊同時奪冠。隊長勞浚暉從小喜歡自然生態,中學時期開始參與觀鳥,至今已累積8年經驗。他說:「在《香港鳥類名錄》中有538種雀鳥,我已看過其中430種,去年更發現了未被列入名錄的飾胸鷸(Buff-breasted Sandpiper),令我對觀鳥的信心大增。」
隊員許惠晴和陳卓婧對觀鳥雖有興趣,卻只是初哥,在決定參賽後用2個月惡補相關知識和技巧。許惠晴表示:「比賽規定,參賽者只可記錄所有組員均看到或聽到的雀鳥,所以我們要熟悉各種雀鳥的特徵及鳴聲,才能記錄更多品種。」為了提升實戰技巧,她們閱讀了大量參考書。但要在短時間內記下所有品種難度很高,因此勞浚暉根據天氣預報,挑選了約200種比賽當日較大機會出現的鳥種,準備了這些雀鳥的鳴聲錄音,教師妹們辨別的秘訣。此外,他亦教授望遠鏡的用法,協助她們發現現躲在遠處或飛行中的雀鳥。
掌握雀鳥的生態亦很重要。陳卓婧解釋:「每種雀鳥的習性各異,有些雀鳥在人聲嘈雜的地方也不會飛走。而時間、氣溫、濕度、氣壓、風力、降雨量等氣候變化,亦影響雀鳥棲身的位置;了解雀鳥的習性,便能在適當的地方找到目標雀鳥。」
勞浚暉對香港鳥類的生態頗熟悉,能預測雀鳥出沒的時間和地點,因此在賽前預先計劃了一條觀鳥路線,由大埔滘出發,再經林村、石崗、塱原,最後回到米埔。他說:「清晨時分會有3種貓頭鷹在大埔滘出沒,因此以大埔滘為起點,以米埔為終點則是考慮到潮水漲退的問題,下午該處會有更多雀鳥出現。」而所有隊員在他的帶領下,在比賽期間充分應用觀鳥知識,互相配合,最終取得佳績。
不過,就算準備充足,實戰時總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陳卓婧笑言:「比賽時,我們一味專注於尋找本地較罕見的鳥類品種,反而遺漏了一些常見的鳥類,例如藍翡翠(Black-capped Kingfisher)等,真是始料不及呢!」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莫文俊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