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咖啡館文化,真的一日千里。香港朋友來到台北,都不忘跑到幾家名店,是咖啡迷式的誠心朝聖,或是FB和IG族群純玩Selfie,請各自各對號入座。而後者總是惹店商厭棄。咖啡迷對事物尚存一份尊重,Selfie人去到哪裏卻只想自戀。
台北朋友帶我去某間咖啡館,咖啡固然不錯,食品也做出驚喜:芝士煙肉奄列香濃滑溜,伴碟的自家製麵包芳香軟綿;台灣白米煮成的意式燴飯質感適中,表面放上的燒雞肉出乎意料的惹味和嫩滑;雪芳蛋糕清新宜人,港式鴛鴦也居然別有風味,店主加入糖分才調製,使糖、茶、啡的味道達至水乳交融。這店的規模不大,倒堅持樣樣自家手工,可見老闆是那種脾性的人。
正因如此,門外沒有名字,門內謝絕拍照,老闆說得再清楚不過,不用傳媒介紹,不必外人光顧。他很好,熟客的支持已足夠,他不需要到此一遊和純粹集郵的人,破壞這裏的安靜氣氛,也不需要那種──看了傳媒或網上報道一窩蜂跑過來影響熟客用餐心情的「霎眼嬌」鋒芒。
隨着世界資訊爆棚,食店正在朝兩個方向進展:一種是樂於在高曝光率中享受接踵摩肩的成效;另一種是在低調隱世中馳聘於無限自在。前者被群眾極力張揚,後者被知音悉心呵護。兩種處世態度,沒有對或錯,只有取與捨。
寫在《米芝蓮指南》和《覓食台北》之後,純屬偶然,字裏冇骨。
網址:www.chan-w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