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散策追憶殖民印記

時代洪流雖不斷向前,但不代表要將所有舊事舊物抹掉。早前有人倡議「去殖化」,硬要遮掩香港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引發不少人熱烈討論。其實好多殖民地時代的歷史建築,仍然藏身在我們生活之中,趁重陽將至,小記今次請來營辦深度本地遊的「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CEO陳智遠(Paul),帶大家行一趟半山登高之旅,尋找舊殖民時代的美麗印記。

路線解構:路程行得輕鬆

香港現存的殖民時期建築和標誌仍有不少,尤其是由中區波老道至寶雲道的一段半山散策路線,既不難行又可見證到「香港城」歷史。起點可由金鐘太古廣場出發,穿過香港公園先拜訪現為禮賓府的前港督府,再沿堅尼地道上波老道欣賞舊英軍醫院,後經寶雲道巡視輸水道、維多利亞城界石。最後以司徒拔道迴旋處為終點,轉乘交通工具到灣仔及銅鑼灣非常方便,慢慢行2~3小時便可完成。

第一站:舊英軍醫院 欣賞紅磚建築

現有中英劇團、Carmel School等團體進駐的英式建築物,原來前身是1907年建成的英軍醫院!Paul表示:「它採用典型愛德華式三層紅磚建築,設計方面具功能性,如圓拱外形及長走廊,主要是切合東南亞濕熱天氣,加強內部通風性能。」值得留意是,舊英軍建築外的水管多會標示有ERI或ER,其意為Edwardus Rex Imperator,是拉丁文中代表建築物建於愛德華七世時期。同樣道理,如建築物標示着GR則代表佐治五世。

第二站:寶雲道拱橋 尋找隱藏輸水道

行經寶雲道總會見到不少人跑步,原來這條路是殖民時代一項龐大水利工程所在。Paul道:「這段位處寶雲道21孔拱券段的拱橋,原是1885至1888年建築的輸水道,將大潭水塘的食水引到中區。」由於當年薄扶林水塘儲水不敷應用,所以政府興建大潭水塘並建造超長輸水道將食水引進中區。當時水管口徑小,所以工程用上紅磚砌成輸水道外圍配上青磚內層,在磚層中加上石灰封實,在拱橋上建成了一條直徑幾達3呎的輸水道。大家路過時可從一鱗半爪欣賞百多年前水利工程的浩大。

第三站:維多利亞城界石 緬懷歷史

從輸水道繼續向前走,沿途可飽覽中區及灣仔區城市景觀,大概前行45分鐘可到達接近司徒拔道迴旋處的寶雲道維多利亞城界石。Paul指出,維多利亞城是英國統治香港初期建立的城市,即現今香港中西區及灣仔區一帶,於1903年頒例樹立了至少7塊維多利亞城界石以確定邊界,每塊界石高98厘米,並刻上「City Boundary 1903」字樣,而寶雲道界石屬其中一塊。其餘界石分別位於克頓道、薄扶林道、舊山頂道、黃泥涌道、西寧街及馬己仙峽道,但馬己仙峽道界石在年前一次工程中不小心被毀,相當可惜!

其他「追殖」行山路線

龍虎山行山徑

簡介:由香港大學出發,途徑松林廢堡、克頓道、盧吉道至終點山頂纜車站,沿途可見到克頓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需時:約3小時

大潭水塘

簡介:大潭水塘建於1888年,整個範圍擁有22項法定古蹟,包括英式石拱橋、石砌輸水道等,易行之餘,亦適合拍友影相。

需時:約2小時

撰文:布偉倫

部分攝影:方偉堅

模特兒:Becca(Z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