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範圍很廣,小至乘車讓座,大至退位讓賢。現代政治、經濟常說「互諒互讓」、「讓利」,都是讓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道德教育從小開始潛移默化,啟蒙讀物《三字經》就有「融四歲,能讓梨」。
漢末時代,孔融4歲就懂得禮讓,把大的梨禮讓給兄長。很多人喜歡用以下這兩句話做座右銘:「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退讓,既可避免眼前災禍,省卻硬拼風險,又為未來的奮起作準備。在家庭而言,家和萬事興,要達到和睦,禮讓、忍讓、謙讓是必不可少的。
「十五德」的忠孝廉恥勇,看似講政治,但其實對個人、家庭都有好處。忠,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他每日都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有沒有盡忠。這裏講的人,包括主人、客人、友人、家人,忠的對象,包括國家、民族、理想、信仰、婚姻、工作、友誼等。俗語云:「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只要有一次辦事不盡忠,就會失去誠信,再沒有第2次機會。由此可見,不忠只會損人害己。忠的反意詞是奸,小朋友看電視劇都會急不及待問:「這個人是忠的還是奸的?」若我們每天都不忠,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難免一臉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