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瑞士鐘錶,大家多會想起日內瓦(Geneva),但其實日內瓦只是重要銷售點之一。想了解更多鐘錶的事情,就必須延伸至瑞士的法語區城市La Chaux-de-Fonds(拉紹德封),世界三大品牌Rolex、Ebel及Omega皆與此地有極大淵源,若繼續發掘,更會發現幾乎所有我們認識的牌子皆設廠於此,莫講風光極佳,更是錶迷「鐘」情之地!
初來La Chaux-de-Fonds,只覺得這裏的夏日仍叫人感到寒冷(日間氣溫約20℃),原來這城位於海拔1,000米高的汝拉(Jura)山區,被雪山環抱,不時刮着冷風,難怪導遊打趣說:「這裏只有兩個季節,冬天,和更冷的冬天。」由於不適合耕作和放牧,到17世紀時人口仍只有3百多人,1794年這城市經歷過大火,及後被規劃成通往巴塞爾和法國的主要幹道(正是現在市內大街),善於規劃的瑞士人,想出零件小巧的鐘錶業,最適合這個土地供應不足的狹長城市,結果成功將原本3百多的人口,變成3萬多人的城市,連同數公里外的Le Locle(勒洛克),於2009年雙雙以單一工業(鐘錶業)被列入世遺名錄中。
為了摸清這裏的底蘊,我先到圓柱落地玻璃配以紅色方形拼合成的地標建築Espacite Tower,地面是旅遊中心,而離地60米的頂層供遊客免費出入。從高空觀看,筆直的大街,正好將新舊城區分成兩邊,細心觀察下,會發現舊城區的建築全部偏向長而窄,面向更完全一致。如此工整的規劃,全因舊時沒有電力供應,要裝嵌組件精細的鐘錶惟有依賴日光,有些建築更物盡其用,把最受光的頂層築起一串十數米窗戶,聞說短短的空間已可放置多個工匠桌,足夠自成一個小品牌!
19世紀是La Chaux-de-Fonds的黃金時代,除了鐘錶業獨領風騷,更孕育了不少名人,原來美國汽車品牌Chevrolet的創辦人正出生於此,其「十字」的標誌據聞象徵瑞士;另一位名人是現代建築大師Le Corbusier,早期香港公屋的四邊形設計,正是從他善用空間的建築概念所啟發出來。
La Chaux-de-Fonds能踏上鐘錶界的頂峰,瑞士人的精打細算應記首功,而19世紀末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亦居功不少。當地流行的,是來自慕尼黑的德式青年風(Jugendstil)、時髦的揮鞭式曲線(Whiplash Curve)設計,主要運用花卉及葉片等植物來演繹,感覺更具動感和生命力,游走舊城大街小巷遇見的建築窗花、籬笆,甚至牆上或天花的吊燈或信箱,也不難發現其影蹤,可推想鐘錶上的雕刻裝潢亦受影響。而想重返昔日場景,印證這段歷史的話,免費入場的展覽Espace de L'urbanisme Horloger,可幫大家將以上的資料重組,以影像和語言重新演繹於眼前。
地址:Rue Jaquet-Droz 23, 2300 La Chaux-de-Fonds
開放時間:1:00pm~4:30pm
門票:全免
網 址:www.urbanismehorloger.ch
鐘錶古仔再好聽,但看不到金光閃閃、價值連城的鐘錶珍品,我怕只是導遊自己吹噓,未能證明故事屬實!為了以理服人,導遊最終帶大家來到Musee International d'Horlogerie。看似防空洞的展覽館,原來是歷代鐘錶之集大成,內裏的展品早於1865年已收藏於區內的製錶學校,日積月累下,縱然經過3次擴建,最後還是要於1974年搬至現址,4,500件展品中包括2,700隻手錶和700個掛鐘,門口陳列Rolex、Ebel及Omega等多個與當地有淵源的知名品牌,但內進後才會發現現今所謂的奢華原來只是碎料,鑲金戴銀只是等閒事,有更多是用人手繪畫和鑲嵌,而且體積迷你細小,可見手工精湛!隨着機械愈趨精密,La Chaux-de-Fonds的製錶業聲名大噪,吸引各地具財力和權勢的皇室貴族慕名而來,設計出如雀籠和音樂盒等富有不同機關的創意鐘錶,可惜總是有人會貪得無厭,以為權力在手就可歪理橫行,將一些如玳瑁的珍貴動物製成鐘錶用料,為自己一時的享樂而為禍後世,這也是文明背後的反思呢!
地址:Rue Des Musees 29, La Chaux-de-Fonds
開放時間:10:00am~5:00pm(星期二至日)
門票:CHF15(約HK$120)
網址:www.chaux-de-fonds.ch/musees/mih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機票:香港來回蘇黎世經濟客位約HK$9,513起。
網址:www.swiss.com
交通:由蘇黎世機場至La Chaux-de-Fonds, 火車車程約2小時30分,火車3日通票成人收費為CHF210(約HK$1,693)
貨幣:CHF1約兌HK$8
天氣:7月氣溫約13℃~25℃
特派記者:李家俊
鳴謝:瑞士國家旅遊局、Swiss International Air Lines、He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