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但近年不同類型的藝術盛事、大型藝展紛紛在港舉行,加上政府大力推廣創意產業,「沙漠」逐漸有了改變。而要令藝術、文化深入民心,教育、導賞服務不可或缺。現時,有機構為有志投身藝術導賞工作的人士提供課程,以文藝復興時期為核心,讓學員從中了解西洋藝術的發展與底蘊。
政局變化、技術發展、文化轉變等,均會影響藝術創作的大氣候,歷史上曾出現數個藝術發展的轉捩點,其中14世紀中期至15世紀末的意大利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正是西洋藝術產生重大改變與成就的黃金時代;是藝術愛好者及導賞員必定要認識的時代。
香港藝術學院舉辦的「西洋藝術導賞——文藝復興之旅」課程,會重點介紹該時期的繪畫及雕刻作品。課程導師朱海敏(Mandy)表示,課程會集中介紹多位巨匠的背景和創作特色。她說:「大家熟悉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和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均為活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藝術家,但其實除了意大利,現時的比利時、荷蘭等北方地區,當時亦出現了很多出色的大師和藝術品,這些作品對當時及後世的西方藝術發展有一定影響,因此課程亦會教授這些地區的藝術發展。」
Mandy表示,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在題材和技術上均有很大突破。「文藝復興前的黑暗時期,藝術創作相當較保守,作品上出現女神的藝術家更會被施以火刑,各種限制埋沒了他們的創意和技術。至14世紀中期,教廷的勢力下降,令創作自由度大增,加上當時佛羅倫斯出現大量富有而思想開放的銀行家,能接納各種題材的創作,亦願意花錢購買藝術品,更會向公眾展示自家收藏,因此吸引大量藝術家聚集在當地,很多大師和經典作品應運而生。」
這個時期的藝術家追求空間感,作品講求穩定和平衡,更有藝術家發明了繪畫三維空間的透視法,令沒有繪畫天分的人也能透過計算和線條,輕易在平面上創作出三維空間。Mandy表示:「當時所有藝術家都能用透視法創作,這種技術在19世紀的畫作和現今的室內設計仍十分普遍,反映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力。」
該時期的藝術家各有長處,如達文西擅長繪畫細節、米高安哲羅擅長展現肌肉、提香(Tiziano Vecellio)則會使用油繪畫……學員在課程中要學習不同藝術家的特色。Mandy指出,除了藝術品本身,創作背後的故事亦十分有趣,除了能吸引觀眾,更有助了解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關係,因此課程亦會探討喬托(Giotto di Bondone)、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范艾克(Jan van Eyck)和杜勒(Albrecht Dürer)等巨匠的作品及其創作故事。
她說:「以米高安哲羅為例,他創作時的點滴其實十分有趣,如在西斯廷教堂天花的大型壁畫,有人認為他是躺在棚架上繪畫,但原來在他給友人的書信中,曾繪畫了他站在棚架上抬頭畫畫的情況。另外,在繪畫期間,棚架曾被下令拆除,米高安哲羅才得知把圖案畫小了,繼而作出修正,因此部分壁畫的比例相對較小。了解這些故事,有助學員更清楚每件藝術品。」雖然香港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但不時會有相關作品來港展出,加上很多藝術創作也源於該時期的經典,因此這個課程可說是藝術導賞的入門。
課程名稱:西洋藝術導賞—文藝復興之旅
舉辦機構:香港藝術學院
收生要求:16歲以上人士
開課日期:9月15日(共6節)
學費:$1,050
查詢:2922 2822
撰文:吳俊賢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