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2任皇帝,名叫朱允炆。這個炆字,規範漢語很少用,漢代的《說文解字》沒有收藏這個字,清代的《康熙字典》把這個字解作熅,意思是微弱的火光。但它在粵語經常使用,如:蘿蔔炆牛腩、芋頭炆鴨……而老一輩更會用「藤條炆豬肉」作為體罰的代名詞來嚇唬小朋友。
對子孫呵護備至的朱元璋,竟讓其長子嫡孫用這個字,成為「改壞名」反面教材。本來,投胎為明太祖的長孫,肯定沒有「生壞命」。但由於明代字典沒有對這個炆字有權威的官方注解,而朱元璋為子孫定下的起名族譜,太子房的後代被編配為「允文遵祖訓……」,而且允字輩的名第2個字一定要五行屬火,於是就起了允炆,可能朱元璋以為是允文允武的同音同義,只不過文字加了火字旁而已。當時這樣起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允炆的下一代是文字輩,用了炆字,下一代用文字起名就不犯諱了。
朱允炆改錯名,登基後又改錯年號。朱元璋年號為洪武,朱允炆年號為建文,由於官話文與炆同音,這就犯了名與號同音的諱。結果,朱允炆下場很慘,慘到連對他下毒手的皇叔朱棣也不想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