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斯 食於斯

香港號稱是國際大都會,不少人是識飲識食之士,每次造訪餐廳大廚,食材用料無不是「法國」苦白菜、「西班牙」豬肉、「日本」珍珠米等各國進口貨,鮮有本地貨。最近有班年輕人組成「港嘢」,以推廣本地食材為己任,舉行不同工作坊及活動,通過活動介紹本地特產,如上水木瓜、荃灣豆品、元朗糙米等,實行「生於斯,『食』於斯」。

80後Youth 撐小店

當商場只剩下一式一樣的連鎖品牌食肆,不少胸無大志的「廢青」惟有逆來順受,捱麵包、等公屋。不過幾個80後年輕人卻選擇逆流而上、主動出擊,成立了名為「港嘢」的組織,希望把本地出品的食材帶到市區,讓更多人支持小本經營的小店和農夫。6位成員包括浩盈、Mandy、Kitty、Summer、一鳴和Kelvin,本來從事社工、室內設計和藝術等工作,不過就在早年的「唔幫襯地產商」行動中結緣,一年多前更組成「港嘢」的班底。剛開始時因為受場地所限,所以他們只好採用「打游擊」的方式,與不同的農場或餐廳合作,舉行工作坊、主題晚餐和墟市等活動,並在社交平台上宣傳,沒想到網民反應熱烈,參加人數長期爆滿。

Farm To Table 有嘢講

組織的名字,除了代表「香港出產嘅嘢」,同時亦希望「講」出每件食材背後的故事,組織過去一年就曾與逾20個本地農場合作,讓大家透過活動認識食物來源,改變消費模式。成員為了解本地農作物來源,偶爾會跑到田裏工作,而組織最近推出的黃豆種植計劃,利用農田種植黃豆,而其中一塊田就由成員浩盈與農夫阿竹一同打理。

浩盈指,新界仍有不少農場和老字號會生產蔬菜、豆品、調味料或麵食,它們大多採用對生態友善而且健康的製作方式。「雖然成本比較貴,但你了解到生產過程後,就會覺得貴得有道理。」她又以豉油為例,天然釀造的豉油富一股自然豆香,與工廠速成做出來一味死鹹的豉油,味道就有天壤之別。

Made In HK 夠新鮮

雖然「港嘢」的成員都不是廚師,但憑着6雙手,仍然可以做出20、30人分量的「今晚,我約咗港嘢食飯!」主題晚餐(每月兩次、成人及小童分別$148及$80)或到會服務($1,200/10人),而且9成菜式均選用本地食材製作,如本地生曬生抽、本瓜、薑等,且不時不吃。堅守「Made In Hong Kong」的原則,亦為他們帶來不少限制,例如缺少西式食材,局限了他們只能炮製較地道的家常小菜,創作新款式時就需要絞盡腦汁。負責下廚的兩位主力Kitty和Mandy經常在網上或圖書館找食譜參考,有時亦會直接向農夫請教,從而有不少新發現,如知道金針花的莖部都可以用來做菜。

Save The Planet 多食素

除了撐本地農場和小商戶,「港嘢」亦奉行環保和健康的大原則,他們做的菜式以素食為主,希望支持「共生」的自然生態,與他們成立的理念如出一轍。由於舉辦的主題晚餐大受歡迎,他們就準備在6月8日至8月31日期間,逢星期一、二在觀塘的「八一0四生活盒子」舉辦「港嘢『日常』小革命@八一0四生活盒子」晚餐活動(查詢電話:6659 4404),於晚上6時半至10 時半推出包括湯、前菜和主菜的A、B餐兩種選擇,成人及小童每位分別$140及$80,菜單更會每星期轉換,讓更多人可以嘗到本地出品的好滋味。

撰文:余青蔚

部分攝影:胡振文

網址:www.facebook.com/kongyeahkong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