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鄰居,往哪兒去?

我童年時候是和一班鄰居長大的,樓上15樓張太有3名孩子,年紀比我和弟弟略大;樓下7樓施太的兒子比我們再大一點,這兩位太太都是媽媽的「雀友」,她們「開戰」時,我們便在他們家中玩耍,甚麼「大風吹」、「收買佬」、「估領袖」等集體遊戲,都是從這些鄰居身上學會的。

我們亦會走到樓下露天停車場,一起玩捉迷藏或踢皮球,有時會有陌生的鄰家小孩要求加入(或我們要求加入他們),當中有男有女、有年長有年幼,偶然還有一些日本小孩子一起參與,雖然「雞同鴨講」,但小朋友頭腦簡單,溝通也來得簡單直接得多,基本的身體語言,已足夠大家相處一整個下午。

相信那年代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時常和一大班朋輩相處,交際能力會自然地培養出來,所以「害羞」、「離群」、「不善辭令」等問題,很少在我們身上出現。

來到這個年代,情況剛好相反。媽打友人說她2歲的女兒很害怕和朋輩交際,她說:「我也希望擴大她的社交圈子,但整幢大廈,我們連一個認識的鄰居也沒有;到附近的遊樂場,大部分的小孩子身邊至少有一名傭人或兩名父母『貼身保護』,大家都『各有各玩』,即使偶然有小朋友走在一起,大家頂多握握手、說句『Hello』,然後便分頭回家……」

同樣情況也正正發生在饅頭身上,她附近也沒有任何「童黨」,這不禁令我反思(反省)。別單單埋怨現代香港人冷漠,試想想,為何上一代的父母可以與鄰居和睦相處、打成一片,我們這一代卻不能?須知道,影響的不但是自己,還有我們的下一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說甚麼社會和諧共融?不如先由鄰里關係做起。

網址:www.facebook.com/newpapaclub

劉偉恒•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