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以影像記錄人和事的藝術體裁,常見題材有動物生態、人物傳記、地理遊記、科技發展、歷史等。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可透過情節的編排、鏡頭的運用、資料陳述的方式、剪接技巧等,闡析事物/事件的發展過程,引起公眾的關注;有時甚至比電影更扣人心弦。
時下不少年輕人愛以短片、微電影等手法記錄身邊事物,若你對此感興趣,不妨報讀相關課程,掌握實用技巧,可能下一個大師就是你!
最初的電影,沒有故事,直接拍攝生活中的各種情景,是紀錄片的開端;而全球首段影像紀錄片,是一列火車駛入火車站的畫面。1906年,奧地利民俗學家Rudolf Pöch以影像記錄新畿內亞土著居民的生活,為紀錄片發展踏出第一步。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紀錄片的模式、題材、技巧和表達方法有很大轉變,外國已發展出一套專業的教學模式,令紀錄片的製作更為嚴謹。不過,本地鮮有紀錄片相關課程,拍攝者只能自行摸索。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新推出「紀錄片製作證書」課程,為有興趣人士提供基礎製作訓練。
該學院的人文及法律學院課程主任張淑儀表示,隨着科技進步,價錢經濟、輕便、功能齊全的拍攝器材多不勝數,降低了拍攝及製作的門檻。加上製作紀錄片的成本比劇情片低,而社會議題亦日趨多元化,令本地及內地電視台、電影公司都傾向製作紀錄片,因此對相關技術人員的需求亦相應增加。
為了令學員能深入了解各種理論並清楚紀錄片的發展,課程會從紀錄片歷史和傳統作切入點,當中除了介紹歷史上的紀錄片大師,如Robert Flaherty外,更會探討如1926年至1946年「英國紀錄片運動」等多個重要的紀錄片發展轉捩點;同時教授世界大戰等國際事件對紀錄片發展的影響。
張淑儀指出:「近年流行的『自由電影』和『真人Show』其實也是一種紀錄片的表達模式,課程亦會研究箇中特點。此外,課程將探討『解說』、『觀察』、『互動』和『自身反省』4種主要的紀錄片風格,分析時下備受爭議的『偽紀錄片(Mockumentary)』,讓學員全面了解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紀錄片,以便日後應用。」
除了理論知識,導師亦會分享多位近代重要紀錄片工作者的影片,分析其創作手法及特色,如內地名導演賈樟柯、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等。此後,學員則會學習尋找題材的要點及資料搜集的技巧。
張淑儀坦言:「紀錄片不一定是中立的,可用以不同立場和角度來記錄故事,並非要說服別人,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紀錄片的故事發展就至關重要,因此課程會教授編排劇本的方法,配合訪談技巧、拍攝狀況控制、後期製作等實用訓練,及在課堂上播放著名的紀錄片選段,都有助引導學員思考,提升相關技能。
另外,尋找資金是拍攝紀錄片的難題。課程除了攝影、燈光、音效和剪輯等攝製和執導技巧,更會教授紀錄片計劃書的製作,學員必須完成一份計劃書,掌握言簡意賅陳述題材與故事的方法,向投資者展示該片的可行性。張淑儀表示:「大多數香港人未懂得計算預算,影響計劃書的整體感覺,大家必須從前期籌備開始,計算箇中的預算成本,課程中都會一一教授。」
而為了令學員學以致用,在課程尾聲,須自行製作一段約20分鐘的紀錄短片,通過評核,方可畢業。有興趣者可於12月13日參與「生活與影像」講座,加深對紀錄片的了解。
日期:12月13日(1:00pm~2:00pm)
地點:香港夏愨道18號海富中心202室
網址:http://hkuspace.hku.hk/info-seminar/series/media-and-communication-seminar-series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謝孝祥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