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拍賣會的黃金期將至,近年,華人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屢創天價紀錄。原來,他們除了擁有過人的天賦外,其成就與巴黎亦扯上關係。早在20世紀前期,巴黎已有藝術之都的美譽,吸引了不少當時年輕的華人藝術家赴法學習,如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趙無極等,就算到了今天,這種風氣仍有增無減。有機構就舉辦相關短期課程,講解由20世紀初至今華人藝術家與巴黎的關係,及分析這些作品的市場現況和趨勢,是有志踏足藝術市場人士不錯的進修選擇。
想在短時間認識華人藝術家的發展史,佳士得美術學院的短期課程「華人藝術家與巴黎:1920年代至今」,可算是20世紀初期藝術史的精華版,只要花兩天時間(由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就能增進對華人藝術家與法國之間思想交流的理解。這些藝術家包括崇尚前衞藝術的林風眠、提倡法國學院派寫實主義的徐悲鴻、應用抽象手法於油畫創作的趙無極與朱德群,及以水墨作為表達意念的吳冠中等。
導師將探討「巴黎:現代藝術之都」、「首批赴法的華人藝術家」、「戰後巴黎的抽象派」、「佳士得預展導賞」、「第二批赴法的華人藝術家」、「現今寓居巴黎的華人藝術家」、「藝術市場探討」等多個課題。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區總監郭心怡(Elaine Kwok)表示:「課程適合任何對華人藝術作品有興趣的人士,亦適合有志從事或現職藝術行業的人士修讀。」
該課程涵蓋Pablo Picasso、Amedeo Modigliani、Pierre Soulages等巴黎派靈魂人物,以及由20世紀初至今,旅居巴黎的著名華人藝術家的發展軌迹。20世紀初的巴黎藝術氣息濃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其中華人藝術家亦為數不少,他們留法的經歷和體驗,深深影響其創作風格。
Elaine說:「當年中國政府推出勤工儉學計劃,資助學生出國進修,是吸引年輕藝術家留法的原因之一;第一批華人藝術家有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常玉、徐悲鴻等。二次大戰結束後,紐約雖然冒起成為世界藝術中心,但仍有不少人選擇到法國進修,如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我估計是他們的老師曾旅居法國,所以他們亦想跟隨老師足迹,體驗當地的藝術氛圍。」
法國的藝術如何影響華人藝術家?且看下面兩個例子。被譽為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先鋒的常玉,1921年響應中國政府勤工儉學計劃,在巴黎的大茅屋畫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學習,嘗試用不同素材融合中國水墨技法,進行變形與抽象的嘗試,作品受到當年著名收藏家的青睞。而另一位華人藝術家趙無極,1948年赴法深造,巴黎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他,曾說過當地正是他找到自我的地方。
該課程另設「佳士得預展導賞」,有助學員掌握判斷藝術品價值的要訣。Elaine表示:「每次預展導賞都展出不少旅居巴黎的華人藝術家作品,學員可近距離欣賞,仔細觀察作品的Texture,而Texture是畫作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學員亦可檢查作品的Condition,這亦是判斷藝術品價值的重要指標。平時如想了解更多華人藝術家與巴黎之間的關係,大家可以多看相關書籍,除華人藝術家外,亦不妨多了解同期旅居巴黎的其他藝術家。」
課程名稱:華人藝術家與巴黎:1920年代至今
舉辦機構:佳士得美術學院
開課日期:11月19日
學 費:$9,000(共2天)
查 詢:2978 6747
撰文:黎雅麗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