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炙手可熱的中國藝術家,多有獨特的創作標記,像岳敏君的大笑人、曾梵志的面具人、方力鈞的光頭人、石立峰的小紅人等,全部教人一眼認出。來自重慶的80後新進藝術家崔新明,作品裏雖然沒有類似的Icon,風格卻同樣鮮明,以日常生活經驗為靈感,虛構一幕幕故事場景,再以超現實的畫技抒發自己的感受與情緒,畫出一個又一個打動觀眾的故事。
與其說崔新明是一名畫家,他的行為更像一位導演,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把日常生活所思所感的點子統統記錄下來,包括接觸過的人物、風景、音樂,經過長年累月的吸收、消化、累積再沉澱,演變成一些想法,成為支撐創作的推動力,進而衍生一幅幅細膩入微的畫面。崔新明說:「做藝術可以很自由,沒有特定的編製,但亦可以把它看待成一門學科,需要理性、步驟和有計劃地進行,所以我會慢慢地繪畫,你在畫中看到那很衝動、放鬆、豪邁、大膽的線條,都是我精心設計的。」
事實上,在畫家的字典裏,創作是沒有「即興」二字,每一次動筆都會預先想好要呈現一個怎樣的氣質和情懷為基調,追尋過去的記錄,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點子,再計算色彩運用、人物擺放、數量系列、大小尺寸等,務求令每一細節都在傳達其真實想法。以近日在港舉行的個展《東遊記》為例,畫中人物無論是穿上龍袍或披上袈裟,都是因應藝術家想表達的概念而出現,動作、衣着都有其符號象徵,帶動觀眾聯想。像《夢遊症五號》,穿着日常便服的小人物,出現在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藝術家想借此抒發對「夢遊者」的困惑,模糊的群眾背影好比沒有思考、沒有記憶的民眾,在催眠的世界中游走。
過去,崔新明曾為作畫問題掙扎過,甚至認為內地已有不少藝術家以圖像表態,少他一個也不是一回事,直至看了一齣名為《穆赫蘭道》(港譯《失憶大道》)的電影,啟發他有深一層的見解。「故事講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應面向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一點令我被深深觸動,自此決定以內心感受為創作出發點,探討一些共生話題。」畫作《Don't Hurt Me I 》是一個好例子—「家」在崔氏心目中,是象徵安全、給心靈帶來安靜的地方,可是當背後出現似火非火、看似危險的東西時,畫中人選擇下跪,反映奉神文化對人心的影響,亦暗喻自己對生活感到不安、恐懼。
不能否認,崔新明是一個對事物觀察入微的人,常常反省與檢視自己。像今次展出的畫作,是一幅幅具前瞻性的敍事畫,其超現實風格如章回小說《聊齋》般引人入勝,當中觸及現今社會的混亂、荒誕、矛盾等課題,包括影響中國上千年的奉神文化。「馬克思主張無神論,可是從小到大,我都生活在一個信神的文化裏,身邊經常出現與宗教相關的事情,像父母習慣求神保佑、官員會登山參神上香、住持定期舉辦開光儀式,故此我在畫中刻意加入神化元素,包括住持為紅旗開光等,就是為了加強宗教意味,呼應我內心的想法,也凸顯現代社會的混亂狀態和荒誕性。」
崔新明,1986年生於山東,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現居於重慶,為內地新進藝術家,曾於第二屆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獲得三等獎。去年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舉辦個展《一個夢遊症患者的世界》,大獲好評,亦曾於伊斯坦堡、柏林、北京、成都等地舉辦個人展覽。
展期:即日至11月15日
地點:馬凌畫廊(中環皇后大道中8號1樓)
網址:https://edouardmalingue.com/tc
撰文:江蔚賢
攝影:陳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