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港人常見問題,若患者發覺腰椎第四至第五節出現痛楚,且一直延伸到盆骨、髖骨、大腿、小腿以至腳跟,可稱之為坐骨神經痛。據註冊脊醫伍兆聰指出,坐骨神經用以控制雙腳活動能力,痛楚成因頗多,必須正視,除接受適當治療外,也可進行一些紓緩運動以減低痛楚。
可有聽過身邊人患上坐骨神經痛?其實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因神經線受壓迫而出現的病徵,不是一種病症,患者通常會感到腰椎至腳部出現麻痹刺痛,或下半身其中一邊感到乏力,假如長時間不理會,甚至可令整條腿失去知覺!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常見成因有兩種——腰部椎管狹窄症及椎間盤突出。腰部椎管狹窄症多數出現於中高齡人士身上(即50歲以上),患者因腰部脊椎老化或骨質疏鬆問題,使椎管的空間變窄,馬尾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因而造成腰痛或下肢疼痛。此病的特徵是身體向後仰時,疼痛情況會加劇。至於椎間盤突出則與椎間盤老化有關,原來一個人長到約20歲左右,腰部椎間盤內膠狀髓核的水分便會開始減小,到了約30歲,纖維環的水分也會跟着減少,令整個椎間盤逐漸失去彈力。「由於椎間盤的形狀是前厚後薄,當脊椎向前彎,會將髓核向後推擠,後方較薄的纖維環因而承受壓力,繼而凸出,若纖維環破損,令髓核被擠壓出去,就會使椎間盤突出。凸出的椎間盤會壓迫馬尾或神經根,引起發炎,並產生疼痛。」
除此以外,盆骨錯位或患上梨狀肌症候群,也有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梨狀肌位於盆骨內,負責連接薦骨、薦髂關節和髂骨的肌肉。坐骨神經就是經過梨狀肌往下肢延伸,當梨狀肌緊縮時,坐骨神經就會受壓迫,導致痛楚。」伍兆聰指出,由於坐骨神經痛有不同成因,脊醫會先向病人查問病歷,了解其日常工作、步姿、坐姿等,然後以手法測試下肢肌肉,並以X光檢查脊椎間的距離及弧度,有需要的話,再以磁力共振作偵測,確定病因後,便可作相應治療。
「若患者是受盆骨錯位或梨狀肌症候群影響,可以手法治療、物理治療或衝擊波治療,紓緩坐骨神經周邊筋腱的炎症。要是受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困擾,則可利用腰椎減壓治療,或高能量激光治療,解決相關病症。」伍兆聰又建議患者可以透過運動紓緩痛楚,並在完成治療後,進行強化腰臀的運動,因為當肌肉得到強化,可鞏固盆骨及腰椎的穩定性,但為免椎間盤再度突出,患者需於感到神經痛得到改善或變得輕微時,才可進行強化運動。
平躺地上,雙腳屈膝靠近胸口,身體向上捲起至頭部貼近膝蓋,重複4次為1回,每10回為1組,1天做兩組。
功效:針對腰部椎管狹窄症
半趴姿態,腹部靠在地板,手肘彎曲,上半身向後仰。接着,手肘慢慢伸直,將上半身挺起(背部不出力),並讓腰部後仰幾秒鐘。最後,手腕慢慢伸直,逐漸增加腰部的彎曲幅度。重複動作10回為1組,1天做兩組。
功效:針對腰椎間盤突出
平躺地上,雙腳彎曲,雙手自然放下。開始時,腹部用力讓身體從尾龍骨一節一節抬起,吸氣並讓肩胛骨抬起一半時停留,再吸氣並將雙手向上舉,讓下巴和身體之間留有一點距離,最後呼氣,手慢慢放下,身體放鬆至開始姿勢。重複10回為1組,1天做兩組。
功效:針對盆骨錯位
撰文:何詩敏
攝影:陳富權
模特兒:Mini(Gaiety)
鳴謝:註冊脊醫伍兆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