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潮流瞬息萬變,今天In,明天Out,要追上它,必須絞盡腦汁。當然,箇中亦不乏歷久常新的款式,就如旗袍,中外設計師不斷抽取其精華加以改良,變化出不同的時裝,令人耳目一新。同樣鍾情舊衫的林春菊(Janko),為了創作新款舊服遍尋名師學藝,用牛仔布、麻布等物料,為旗袍、長衫、袍服賦予新生,終於成為一名旗袍設計師。Janko的工作本地少見,若大家都有志於此,不妨聽聽她的分享。
Janko對於製衣的喜愛,源於小時候常常看到媽媽為他人做衣服,於是她就用布碎為娃娃做衣服、設計造型。中五畢業後,她在港修讀室內、圖像與時裝設計等課程,卻沒想過要進入時裝設計行業。
但2008年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她加入了電視台,任職服裝設計師,嘗到製衣的「百變」滋味。「時裝、古裝、綜藝節目、選美……由設計、繪圖、選料、做衫到改衫,甚麼服裝都要做,但我喜歡做古裝。試過做清裝,用20多種布料拼出一件衣服,其中一種布料顏色不對,便要從頭再來……」別人覺得工作艱辛,但Janko卻自得其樂。
兩年後,Janko累積了不少製作古裝的經驗,隨後她與設計師朋友合作成立Mutt Museum品牌。但她推出一個服裝系列,要花半年時間,相比大型時裝品牌兩星期就能出新貨,價錢又比較便宜,她自覺落後,但卻長了見識——發現這一行浪費很多布料。
浪費,就要環保。2011年,Janko以「衣年輪」主題設計參加「衣酷適再生時尚設計大獎」,奪得獎項,獲引薦到英國知名可持續時裝品牌實習。回港後,她與時裝品牌合作,收集牛仔布碎及針織布「循環再用」製衣,更靈機一觸,想到「牛仔旗袍」。為此,她向本地碩果僅存的旗袍老師傅拜師,學到很多新知識:「中式服裝跟西服有差別,前者沒有『方程式』可言,師傅在度身後,會針對每位客人的身形做衣服;亦沒有尺碼標準,一切看似隨興,卻又有規矩,要即席學習取經。而師傅畫版時會用『彈粉』,以線直接將粉『彈』在布上,跟西服畫紙樣,截然不同。」
學藝1年多後,Janko發現最難的是裁剪布料。她說:「要觀察客人的身形,同時兼顧控制布料,例如真絲會『走位』,飄來飄去,很難拿捏。師傅們教我變通,說絲綢是『活』的,想為旗袍做出腰形,可以把布向臀部位置貼近;又例如客人寒背,就要在肩膊位做得緊一些,助其改善姿勢。」
得到師傅的指導,Janko亦沒有放鬆,不斷練習裁剪、畫版、滾邊、製袍扣等工序,更試過花8小時親手做出一套蝙蝠造型的袍扣。現在的她已能設計並做出心中所想的旗袍,上月更與朋友在PMQ開店,推出中國服新品牌。
不過,問題又來了。她坦言:「中國服及旗袍的優點很多,但要在本地推廣,並不容易。人們總覺得旗袍、長衫、袍服等太傳統,要在特別場合才能穿着,也不懂如何與現代衣履Mix&Match……」既然大家不了解旗袍及中國服,Janko惟有再行多一步。旗袍、長衫、袍服,用的是現代布料,亦有童裝。閒時,她會跟客人在店內交流聊天,分享穿中國服的心得等,教客人配襯,藉此刺激「銷情」。看來這個旗袍設計師兼老闆,要兼顧的工作十分多,但她笑言樂趣無窮。她更表示:「過往,我會用很多布料做實驗,做新款,試不同效果。但現在覺得,衣服就如樹木,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設計者如能從傳統取材,做出『一衫N着』的衣服,那就能歷久常新了。」
現職為獨立時裝設計師,2008年畢業於香港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2010年與設計合夥人共創Mutt Museum品牌,專注於運用紡織廢料製造服飾。今年7月在元創方PMQ開設新店,推廣其品牌「新裝如初」,為傳統中國服加入新元素。
網址:www.facebook.com/ClassicsAnew
撰文︰戴寶瑩
攝影︰莫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