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可思意的香港風景

要記錄一處地方的風景,最簡單莫過於按下相機快門,將眼前所見用相片留底,雖然有圖有真相,但跟文字圖畫相比,卻少了一份可以細嚼的感情投入及想像空間。將於7月16日至22日舉行的香港書展2014,便特意舉辨名為「港島文學散步」的展覽,讓大家感受多位著名作家,如張愛玲、梁秉鈞(也斯)、李碧華及西西等,以文字呈現出來的香港風景。此外,書展中還有不少新書,同樣以筆記錄香港景物,透過作者的觀察角度,運用圖畫及文字帶來意想不到的香港景象。

保育舊區 切身感受

身處高樓日日建、強調急速發展的香港,城市的面貌似乎在不斷演變,插畫家Angryangry選擇透過畫筆及文字,將他腦海中香港正面臨清拆的舊區風景記錄下來。今年年初,他舉行了名為《Expirydate賞味期限》的展覽,當中最注目的,是他將大堆紙包飲品盒加上圖畫,化身成一幢幢大廈,組合成別開生面的港式舊區,內裏不標榜香港繁華大都會的形象,反而集中繪畫形形色色的唐樓,及身處其中的小店,他有份創作的繪本《大坑無大坑(在消失中…)》及將在書展中登場的《再見香港》,同樣以舊區風情掛帥,描繪出一幕幕香港舊建築、舊店舖及老街坊。

如此落力,是因為Angryangry有着切身感受,「我從2歲到22歲都住在觀塘裕民坊的裕華大廈,該區可說是我的根,無論是小巷魚蛋粉、凌記書店甚至是裕民坊公園的老樹,都叫我懷念。但隨着觀塘的重建發展,舊居將於5年內消失。」他對城市發展抱有否定的想法,「發展就是破壞,今日所見的新都市發展,就像一個個獨立的保險箱,跟整個城市割裂。」對於主流追捧的「中環價值」、「自由行旅行團價值」的經濟考慮,他嗤之以鼻,「其實,維港兩岸不過是香港的四分之一,卻被包裝成香港的全部,近日很多考古發現,證明土瓜灣是宋代國祚的終結之地,這些現象證明了香港的價值遠遠多於維多利亞城。」

一筆一筆 香港舊情

Angryangry愛用鳥瞰的角度,用細緻的手繪黑線,一筆一筆畫出屬於香港的舊區情懷,恰當地呈現出那份香港樓宇密擠、高低落差甚大的特色。對於港式建築,他有着一番見解,「你會看到香港的建築都是凌亂的,舊區的招牌甚至多得讓人窒息,但我反而覺得這種不整齊,卻反映了意見眾多同時互相融合,太整齊反而是消磨了創意。」雖然感情深厚,落筆卻沒有刻意美化,「書中有呈現出舊的美好,同時也存在着舊的壞和不堪,我認為好的壞的都要記錄下來。」他亦喜歡在地圖上插入一些可愛角色,令畫像更活潑及富人情味,但背後卻不時暗含悲涼的調子:「例如我在《再見香港》中繪畫筲箕灣有一輛鏟泥車名叫阿鼻,表面上好像是因為它有一個長鼻子,然而阿鼻是指無間地獄。都市發展總是包裹着光鮮簇新的糖衣,到頭來發現更多是騙局。」貫徹了他貪舊厭新的宗旨。

畫出香港原生植物

大家對香港的印象,都是高樓大廈及華麗商場,但以面積計數,這些繁華景象只佔香港的四分一土地,其餘的四分三則是天然的郊野地帶,它除了為城市人保留舒一口悶氣的綠意空間,郊區還是個處處有意外驚喜的尋寶地。本身創作小說又畫插畫的葉曉文(Human),唸大學時,中文老師也斯送贈了一本《山光水影》,透過文字的導賞,掀起Human對香港郊外的嚮往,從此經常涉足各大郊遊徑,西貢、馬鞍山、大嶼山、各大水塘,統統都留下她的足迹,她更將所見所聞用文字及圖像記錄下來,除曾為雜誌繪畫香港大自然的動植物及昆蟲圖鑑外,在今屆書展她將會推出《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以圖畫及文字記錄香港郊區看到的50種特色植物。

水彩下的郊野發現

Human用淡淡的水彩顏料,以柔情的筆觸畫出像真度高的寫生,「早晨行山,小草和植物表面都帶有露水,每當走過草地小腿都濕濕涼涼的,這正好跟水彩的特性相符。」為了尋找繪畫對象,這一年來幾乎每星期走到郊區2、3次,但依然樂此不疲,「郊野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細聽鳥語、欣賞時令花開,讓我緊張的情緒有機會紓緩下來,慢慢思考。」置身於3,000多個植物物種的香港郊區探索,亦讓Human發掘了不少有趣的港生植物,「例如在城門水塘有種名為狗腳跡的植物,其葉子的形狀很像狗的腳掌,另外也有種叫凹葉紅豆,其跌落在地上的紅色種子,很像玩具槍的BB彈;還有果實會長滿星狀毛的香港巴豆,都是十分罕有。」雖然郊區如此有趣,但近年面臨種種的挑戰,除了砍伐土沉香、羅漢松、非法盜掘原生蘭花等愈趨嚴重,開發郊區似乎更是發展新都市的趨勢,這些都令Human感到不安,「我們需要近半世紀才能長成一個次生林,摧毀它卻是眨眼間的事,希望香港人對它們多加認識和保護,政府在發展前亦要三思。」希望將來不用單靠圖片及畫像來見識昔日香港郊區的種種美好。

尋找大師在港腳印

踏入第25屆的香港書展,將以「從香港閱讀世界——越讀越精彩」為主題,舉行連串文化活動,其中「文藝廊」會有名為「港島文學漫步」的主題展區。香港是不少文學巨匠生活及創作的地方,港島不少地方都曾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場景,為讓大家感受這些大文豪的足迹,展區內特設大型港島區地圖,指示作家們曾經踏足及留下筆迹的地方。參觀人士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素描QR Code,更可以閱讀到相關的文章選段,同時透過展板上的圖片,了解該處現今的地貌。是次選取的,包括李碧華《胭脂扣》、蔡炎培《坐車去西環》、張愛玲《傾城之戀》、陳冠中《淺水灣》及龍應台《鄉野香港》等多達25位作家的作品,現場更備有平板電腦及學生導賞員介紹。

第25屆香港書展

舉行日期:7月16日~22日

開放時間:10:00am~10:00pm(7月16~17日、20~21日)、10:00am~12:00mn(7月18~19日)9:00am~5:00(7月22日)

地點:灣仔博覽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票價:成人HK$25、小童及上午進場票HK$10

網址:hkbookfair.hktdc.com

閱讀香港風景:《香港指南》陳公哲編

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香港天書」,詳細記載30年代香港的人文風貌,包括舊商店廣告、風景古蹟;另敍述香港當時的概況,適逢今年商務100周年,特別將此書再版推出。

《四分之三香港》劉克襄

劉克襄是台灣著名自然文學家及詩人,書內介紹了他走過的26條香港郊野路線,透過文字讓你認識被忽略的四分之三香港景色,亦讓你從這位異鄉人眼中,發現香港的郊區設施對行山人士原來十分親切。

《塗鴉香港》張讚國、高從霖

塗鴉出沒在香港街道,有人認為是美化,有人認為是破壞公物,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教授張讚國與太太高從霖,由2010年開始拍攝香港塗鴉作品,書內以不同角度檢視和批判香港塗鴉,並藉此討論公共空間使用權、政治表達媒介等。

《山光水影》也斯

香港著名作家也斯的散文集,描寫80年代的香港鬧市及郊外等風景,郊遊散文為人津津樂道,雖然到訪的只是鹿頸、大嶼山等地,但在他的觀察下,卻能發掘不易發現的美及神奇,用文字呈現香港綠色地帶不一樣的魅力。

撰文:張超駿 

部分攝影:謝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