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 革新水墨不言倦

劉國松,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近日在港舉辦回顧展,帶來60年代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這位勇於創新的畫家雖年逾八十,卻永不言倦,當年有感中國水墨發展自元代以後,因文人主導,鼓吹臨摹,以致數百年來沒有新技法出現,遂大力倡導革新,並身體力行,藉創作宣揚現代水墨,更揚言要畫到100歲呢!

自創嶄新技法

顛覆傳統水墨技法,過去着實沒太多人敢想敢做,畢竟水墨畫於元代以後轉由文人當道,在欠缺作畫根柢下,只能鼓吹「用典」,即臨摹前人畫法及技巧,久而久之,成為不能逾越的傳統。

有見國畫發展停滯不前,劉國松一開始已嘗試中西合璧,以石膏代替水墨,試圖在西洋畫布上做出山嶺雪飛的效果,後來經建築師王大閎點通,重新研究材料特質,因而悟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即不能一直抄襲中國古畫,也不能全盤倣效西洋,必須結合現代與傳統,才是水墨畫的明天。為此,他於60年代成立「五月畫會」,倡導水墨現代化,力求於36種水墨技法以外,另闢蹊徑。「古有范寬的『雨打牆頭皴』、石濤的『拖泥帶水皴』,所以我也來創一個新的『抽筋剝皮皴』,那便是在紙上撕下粗糙的紙筋,讓畫面浮現白色線條,令山脈河流的肌理凸顯出來。像『雪山系列』的《寒風吹起》、《蒙蒙小雪》和《融化中的雪山》等畫作,山巒河流的肌理一目了然,比傳統只用墨線描繪更具層次感。」

融入拼貼元素

當年劉老師對水墨技法的革新,十分徹底,甚至把水墨畫的重心也一併革走!「當時我提出『革中鋒的命』和『革筆的命』,用墨來繪畫,發展出『漬墨』、『拓墨』等手法,在水面滴上顏料,營造千變萬化的波紋。」「九寨溝系列」的《大雪覆蓋芳草海》、《星宿海之一──天上黃河》、《炎夏的黃龍》等,墨水的流動,讓山水之美一覽無遺。

不過,數到畫家本身最令人讚嘆的「創舉」,必定是他將西方的拼貼(Collage)融入中國水墨之中。早於1969年,劉國松已把當年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新聞圖片加入其水墨作品《月球漫步》,但他表示,拼貼手法非西方特色,乃出自中國文化:「以前在美國讀藝術,一直以為Collage是來自西方的。80年代,我在大學教書,於圖書館找到一本講Collage的書,看完嚇了一跳,原來立體派的Collage是從Matisse(野獸派先驅)學回來的,因他年老時癱瘓,無法畫就換成剪,而啟發他的,正是中國民間藝術──剪紙!這說明了拼貼的源頭並非西方,而是中國。」

改革需要傳承

近年為神舟升空而創作的「太空畫」,像《滙報:神舟六號之五》、《發射:神舟七號之一》、《記者會──神舟七號之五》等,劉老師均貼上當時的新聞圖片,效果生活化,這一舉動某程度上是受到「藝術源自生活」的啟發,畫作具體而貼近生活,既脫離傳統山水文人畫的陌生,又比西方寫實畫添了一份東方美,「水墨的延伸可以吸收不同的文化,但必須消化,變成自己的傳統,因為『水墨』不僅僅是代表材料,更重要是蘊含中國傳統的哲學精神。」

一向以創建水墨新貌為己任的劉老師又認為,革命要成功不能靠一個人的努力,還需要一群人接棒傳承:「有人指,能在歷史上留名的,是我的畫,不是我的教學,甚至勸說我不用多花時間(在教學方面),這個我不同意。堅持教書是因為我想要把水墨現代化的思想傳播開去,我還將自己開創的技法也毫不保留地教授下一輩,因為革命事業不是一個人做得到,需要一大批人共同努力!」

回眸·從六十年代至現在──劉國松回顧展

展期:即日至6月30日

地點:世界畫廊(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號)

查詢電話:2525 0529

Profile

生於1932年,祖籍山東青州,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28歲發起「五月畫會」,推動水墨繪畫現代化,致力革新中國傳統藝術,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主任逾21年。出道至今舉行了百餘次個展,去年山東博物館更為劉氏設置「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收藏81幅作品。

撰文:江蔚賢 

分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