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在飛機上看了一套紀錄短片《Trophy Kids》(獎杯兒童),該片報道英國幾對父母陪伴子女在體壇爭獎杯的過程與感受。與大多數在體育、音樂、藝術界有突出表現的兒童相似,這些孩子一開始都在某方面展現出興趣與天分,然而,關鍵繫於父母之後的反應。父母對孩子的天分感到萬分雀躍,忘我地投入到出色兒童的訓練工作中。
紀錄片的主線是一位年僅12歲,在高爾夫球上有突出表現的男生Lee Spurling。父母相信Lee會是未來的Tiger Woods。父母要Lee放棄學業,專心練球,他們也沒有就業,全程陪伴。全家將所有希望放在Lee身上,希望他能在高球賽勝出,然後引來財源。父親帶兒子去試名車,並告知如果成功,他便可開這車。Lee房間內也掛上名車的照片,成為努力的目標。紀錄片中,有Lee在球壇充滿信心的樣子及表現,但更抓住觀眾的,是Lee看着其他學生去上課,而他的生活只有練球、留在家內的一臉落寞及在成功壓力下不時湧出的淚水。
影片結尾,道出這些兒童、父母的關係及摩擦——子女在年輕時對父母的順從、父母在子女成功時的滿足,及後,子女長大後有自己的看法,令父母感到失落。不僅是這些出色球壇兒童,即使是一般資質的學生,背後也會有對子女寄以厚望,竭力把子女推入自己希望的父母。
有時父母根本不明白,子女在這種厚望下的無奈,他們會自然地附和,將之變成自己的志願。幸運的孩子,一帆風順,志願成真,但大多數是面對一連串失敗,最後失去的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及無憂的童年。
作為母親的筆者,願與作為父母的讀友共勉之。
本欄歡迎讀者提問升學及就業疑難,來信請寄香港大埔工業邨大昌街23號東方報業中心《東方日報》教育版〈升學就業信箱〉收。
傳真:3600 6800
電郵:mcshi@hki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