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穿了一個窿?聽來像卡通片或愛情片的情節,但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心臟疾病──心房或心室間隔出現缺損,導致血液流動不正常,醫學上稱為心漏症。在香港,大約每1,000名初生嬰兒,便有6至8名患上此病,情況嚴重者,可導致發育遲緩、肺部感染與心臟衰竭等。因為此症屬先天性疾病,無法預防,大家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着想,最好了解其來龍去脈。
何謂心漏症?仁安醫院心臟中心總監李少隆醫生指出︰「它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心室中隔缺損』。人類心臟的結構可分為左心及右心,兩者之間有一中隔,如出現缺損,會令血液不正常地由左心室流向右心室。這種情況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15至25%,即每1,000名新生嬰兒中,有1人患上『心室中隔缺損』。第二種情況是『心房中隔缺損』,即心臟中隔出現缺損,會令血液不正常地由左心房流向右心房,此情況較前者罕見,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5至10%。」
無論是心房或心室缺損,都有機會為患病嬰幼兒帶來各種的併發病症,影響嬰兒的發育及成長。李醫生指︰「心漏症輕則令患者常感氣喘、呼吸困難、運動時常感體力不足,及容易疲倦等,同時會導致兒童出現進食困難、發育遲緩等,甚至會導致心臟負荷過量、心悸、心律不正及心臟衰竭等。缺損嚴重者,若不及早治療,會產生肺動脈血壓增高、經常性肺部感染等併發症,或引致各類心臟問題,死亡風險可增加3至4倍!」
然而,心房或心室缺損形態各異,包括開放性動脈導管、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開放性率圓孔等,缺損位置也有所不同。李醫生補充︰「細小的心漏可能會自然閉合,毋須特別治療;如缺損輕微,在患病早期不易察覺;有些患者成長至青年或成年期,在身體例行檢查,才發現身患此症。」
一般人以為,心漏症成因與遺傳有關,其實不然。李醫生解釋:「患者的父母可能完全沒有心臟問題,而胚胎在母親體內成形時,出現基因突變,導致心房或心室缺損,因此患上心漏症。」醫生為嬰幼兒檢查時,會聽到心臟雜音,或不正常的心跳聲時而發現。
要治療心漏症,先要考慮心房或心室缺損形態及位置。部分患者可透過微創導管手術來修補缺損,先經食道超聲波,確認心漏位置及大小,然後以導管將堵塞器帶到心房,如打開雨傘一樣,填補缺口。治療後,心臟細胞會增生並包圍堵塞器,使缺口閉合。然而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微創手術,他們可能要經傳統外科開腔手術,承受全身麻醉的風險,也會在胸骨位置留下疤痕。
不過,李醫生建議患者,如確診患病而心臟功能已受影響,應盡量用手術來修補,以減輕此症對健康及心臟功能的影響。
撰文︰戴寶瑩
部分攝影︰張錦昌
鳴謝:仁安醫院心臟中心總監李少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