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化妝講整體,底妝以外,對眉、眼、雙頰及唇部的雕琢缺一不可。相對於母親大人那一輩,最常聽到的不外乎「搽番個嘴先」,彷彿一雙紅唇,就能即時改頭換面,是決定氣息好與壞的唯一因素。這個根深柢固的觀念,當然不是源自她們,而是5,000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沒錯,大家手中的唇膏,屈指一算已經存在了幾十個世紀,現在就一齊翻開歷史,細看一下這幾千年的紅唇誘惑。
在一次考古過程中,專家在伊拉克的內陸、巴格達以南納西里耶附近的一個古墓裏,即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有5,000多年歷史的烏爾古城(Ur)遺址,發現了一個鑲有寶石和貝殼雕花的銀製化妝盒,內裏盛載着眼影粉、胭脂及唇膏等多種封塵已久的化妝品。
經考古學家推斷,這套化妝品應屬於生活在公元前2550年的蘇美爾王后(Puabi,又名Shubad),是目前為止年期最早的化妝品出土物。換言之,擁有高度文明的蘇美爾民族(Sumerian),可說是化妝品的先驅。
據說,當時的蘇美爾婦女是愛美一族,而喜愛以寶石首飾來襯托衣着的蘇美爾王后,同時也着重妝容打扮,除了眉形和眼線,她還會將寶石磨粉,再與白鉛、紅岩石粉末一齊混入黏土之中,用以修飾雙唇。及後更於民間傳開,縱使婦女們都知道這個配方帶有毒性,但為了令唇部看起來更閃爍,塑造一個更高貴的外表,愛靚唔愛命亦在所不計!
女人貪靚,又何止是蘇美爾族群的專利?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婦女也愛將雙唇染成紅色,更開始利用紅赭土(Red Ochre)、胭脂紅(Carmine)等混合藻膠(Fucus-algin),調配出粉紅至黑色的唇膏顏色。她們甚至會用高毒性的溴甘露醇(Bromine Mannite)和碘(Iodine)等化學物質,製造深紫色唇膏;結果,不少女性因此喪命。
不過,以美貌著名的埃及妖后克婁巴特拉七世(Cleopatra),就懂得天然養生,她命人研發出獨家配方,以甲蟲、螞蟻、魚鱗和蜜蠟等磨碎變成染色粉,因而成就出迷倒兩代王朝的雙唇。
於歐洲黑暗時代,教會下令嚴禁信眾使用唇膏,否則便會被視為撒旦化身,或是出身低下的妓女,結果令其發展進入了真空期。可幸的是,於16世紀末登位的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一世,對唇膏情有獨鍾,令其命運重現曙光。然而,伊利沙伯女王所使用的唇膏仍是處於「自家製」的階段,材料包括胭脂蟲、阿拉伯膠、蛋白和無花果汁液,但她已懂得加入石膏來調製固體狀唇膏,為發明現代唇膏鋪路。
1884年,法國化妝品牌嬌蘭(Guerlain)利用鹿油、蓖麻油和蜜蠟,再以絲綢包裹,正式研發出全球第一支固態唇膏。其後再將技術引進美國,並由毛里斯李維和史柯維爾製造公司(Maurice Levy of the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生產,於1915年正式投入市場發售。
至於唇膏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絕對不得不提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爭令原材料和資金短缺,數年後,唇膏管筒便由金屬殼改為以塑膠或紙張製造。而且,經過戰爭洗禮的女性,更希望透過化妝讓自己氣息更好,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唇膏自然再度興起,就連當時的唇膏廠商Tangee,也以「戰爭、女人和唇膏」作為廣告的創作概念。
往後,唇膏的發展一日千里,不但傳遍歐洲和北美等地區,還吸引更多廠商如Max Factor等加入生產行列,更令多位荷里活紅星如伊莉莎伯泰萊、瑪麗蓮夢露和柯德莉夏萍等,同樣沉醉於嬌艷唇色,惹來一眾年輕少女爭相倣效。
時至今日,唇膏的色彩除了紅色系列,更擴展至黑色、黃色等,並會添加閃粉、珍珠末以增加亮度,而額外注入的維他命E和防曬成分,同時起了修飾和保護雙唇之效。
撰文:謝萃敏
部分攝影:張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