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備唔怕「暑」

「大暑」將至,作為廿四節氣中最熱的一個,其「熱」力可想而知。很多年輕人也會趁暑假跟陽光玩遊戲,希望換來一身古銅色肌膚,但烈日的「殺傷力」非同小可,在酷熱的環境下進行戶外活動,必須有備而戰,除了要做足防曬,更要提防中暑,以免樂極生悲!

不能輕視病情

天氣晴朗,走出戶外的熱情也隨之高漲,但在高溫下活動,有可能惹來中暑危機,不能掉以輕心。

家庭醫生關嘉美說:「身處酷熱環境,體溫會隨之上升,正常情況下,身體機能會作出一些生理調節,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達致降溫效果;可是,若氣溫過高,這些生理調節又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產生中暑情況。患者初期會出現口渴、頭痛、抽筋、沒有小便等徵狀,嚴重時則會出現昏迷、幻覺、肝腎等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定時補充水分

由於在烈日下進行戶外活動,中暑風險最高,因此關醫生建議大家,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一般而言,上午11時至下午4時為日間最高溫時段,可以的話,盡量不要在這段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如不能避免,記緊每15分鐘休息一會,適時讓身體自行降溫。活動期間,勿忘記補充水分,避免身體出現脫水現象。飲料方面,一些含電解質的飲料是最佳選擇,可快速補充水分;咖啡、紅茶、酒類等含咖啡因的飲品,可免則免,尤其是進行消耗體力的戶外活動,因這些飲料會加速身體水分透過泌尿系統流失。」

宜穿通爽衣服

此外,酷熱天氣下,不應作長程的登山或遠足活動,因高溫、出汗和疲乏會增加身體的負荷,令中暑機會大增。

衣着方面,首選物料通爽、吸汗及揮發性能良好的衣服,有助散熱,淺色衣物亦可減低熱力的吸收;如有需要,不妨戴上闊邊帽子或撐傘,以阻擋陽光直射及幫助散熱。值得一提,小童、長者、過胖人士、長期病患者均屬於較易中暑的高危一族,每次出動要加倍小心!

中醫的話

根據中醫學角度,中暑是因感受暑熱之邪,加上正氣虛弱,在兩虛兼備下形成。

註冊中醫師胡安娜表示,中暑是一種急性熱病,發病原因與患者在酷熱環境下長時間行走或工作有關,徵狀包括口渴、惡心、胸悶等,情況嚴重會出現乏力、頭昏、抽搐、高熱等。以淡鹽水浸泡西瓜半小時再食用,可預防中暑及減輕中暑後帶來的頭痛。此外,飲用消暑湯水,也有預防及解暑作用。

冬瓜薏米湯

材料:

新鮮冬瓜半斤至1斤

赤小豆1両

薏米1両

蜜棗3粒

白扁豆1両

瘦肉半斤

煮法:

所有材料放進煲內,注入清水10至15碗,煲1至1.5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

祛濕清熱、消腫祛水

提神解暑湯

材料:

冬瓜皮3両

花旗參1両

蜜棗3粒

菊花5錢

玄參5錢

生地3両

瘦肉半斤

煮法:

全部材料連同10至15碗清水一併煲1至1.5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

清熱消暑、醒腦提神

電解水DIY

大量出汗,身體會流失水分和鈉質,令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因此適宜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品。

「其實自行調配淡鹽水,已可代替運動飲品,因鹽分可補充身體流失的鈉。調配方法很簡單,以1公升清水,再加一茶匙鹽,調勻即可。出門前,宜先飲用1至2杯,活動進行期間,則記得每小時至少飲1次。」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郭凱敏

鳴謝:家庭醫生關嘉美、註冊中醫師胡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