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筆起:外語電影的電影語言(中文電影Fusion 3之2)

羅維絲,初級編劇,也是業餘填詞人,我的通識課程也連續3年邀請她任嘉賓,主講粵語流行曲的填詞問題。今天她繼續帶我們電影行。

5月的康城影展是世界三大影展之一,那裏,人與片都來自世界各地,所以大部分的影片對大部分的觀眾來說,都是外語電影。看外語電影時,陌生的外地風景,配上聽不懂的語言,總會有一種距離、隔膜的朦朧美感。可惜,電影對白過多的話,眼球竭力追看着字幕,總會錯失對白以外的訊息,就像往語言不通的國家旅行時,所有語言以外的事物都是我們接收資訊的載體,因此觀察力變得比平時更重要。外語電影中,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語言(Film Language),即場面調度、運鏡、剪接、色調、配樂等,分擔着對白的功能,承載着比「母語電影」的電影語言更大的意義。

康城影展中,港產片《過界》是有關上流社會名媛(劉嘉玲飾)及其司機(陳坤飾)的故事。電影描述名媛發現丈夫疑似破產失蹤後,如何獨自面對生活的窘態,以及司機與懷上第二胎的內地妻子,這對單非夫婦千方百計來港產子的過程。粵語對康城大部分觀眾來說是外語,而外語電影中必定無可避免地有着因語言障礙而流失資訊。

例如其中一場,司機買馬後在車廂內聽着電台,電台廣播內容作為依稀的背景聲並沒有配上字幕,香港觀眾當然明白那急速的旁述就是「講馬」,但不少海外觀眾對司機突如其來的輸錢反應則顯得一頭霧水。可幸電影影像豐富,又成功利用孕婦衝關、水貨奶粉、有錢人擺風水這些「本土文化特色」引起外國人的好奇,因此本土語言的障礙仍無損電影的可觀性。

(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歐陽偉豪‧大學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