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絲襪予人老套印象,像是老一輩的產物;但近年絲襪風潮再起,時代女性對它必定不會陌生,彷彿成為另一層肌膚般的貼身潮物,更是展現女性媚態的好幫手。大受歡迎之後,圖案款式推陳出新,顏色更愈出愈搶眼,瞬間升級成為潮流界的必備小物,令到不少知名品牌如Anna Sui和Vivienne Westwood紛紛推出新作。尋根究柢,原來其起源歷史和美國關係深遠,且看這番「襪」語是如何編織而成!
現今普遍的絲襪多由尼龍製造,追溯至最早時期歐洲的中古世紀(約16世紀),絲襪原是貴族階層用於保暖的用品。由於物料稀有,製造程序複雜,基本上只流行於上流社會,而且多是男性穿着,款式設計亦較為單調,長度約至膝蓋位置、能完全遮蓋小腿的肌膚,質料多為絲綢和純棉,以及純奶白色調。
在當時的社會,原來有小部分貴族女眷亦有機會着用,但裙襬多數較長,所以難以察覺。直至17世紀,絲襪才漸漸變得普及,而男性的服飾亦不再適合穿着白色絲襪,絲襪變成女士的專用品,但仍然歸類為奢侈品,並非人人能負擔得起。
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成立War Production Board,專門管制和軍事相關的物料,尼龍被列為其中一項,生產尼龍的DuPoint立即大幅減產,轉為生產降落傘及繩索等軍事用品。尼龍絲襪瞬間成為稀有品,女士們無所不用其極,利用眉筆由小腿底端畫線至大腿上,模仿絲襪後方連接的部分,著名化妝品牌Max Factor更推出「畫絲襪」的服務,亦有售賣像圓規般讓女士自行畫出筆直線條的工具。
儘管出現替代的工具,但始終並非真正的絲襪,在龐大的需求下,黑市開始出現尼龍絲襪的販賣,一對絲襪售價高達US$20(約HK$156),但仍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足見女士的瘋狂程度。
至18世紀,絲襪的質料經過大變革,價格亦相對回落,要知道純正的絲綢絕不便宜,加上由中國運送至歐洲等地,成本高昂,不少商家都希望能有新的物料替代。雖然在1850年英國科學家Joseph Swan在研究電燈泡時,意外地製作出人造絲(Artificial Silk)這種物料,令到絲襪帶有光澤感和透明感,但成本都未能達至大眾化的層面。
要數最能廣泛應用至今的物料,必定是美國科學家Wallace Carothers所製造的尼龍(Nylon),其公司DuPoint Laboratories當年大力投放資源研發新物料,創製出尼龍之後,DuPoint順理成章榮登尼龍絲襪的龍頭公司。第一對尼龍絲襪在1939年正式推出市面,親民的售價吸引上千女士排隊等候購買,獲得空前的成功。
戰後尼龍質料再度開放,在供給回復正常下,絲襪再次迎來新變化,針織世家Glen Raven在1959年製作出第一款完整的連褲絲襪,以往的絲襪長度只到大腿位置,但Glen的設計則能包裹整個下半身,在當時的社會算是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發明。惟連褲絲襪推出的初期風評只屬一般,直至迷你裙的流行才開始變得受歡迎,不少知名的品牌,如Aristoc和Marks & Spencer都紛紛加入連褲絲襪的陣容。
亞洲地區亦不讓歐美專美,今年大熱的刺青絲襪正由日本發起,款式多樣,像英文詩句、卡通圖案應有盡有。而流行程度方面,以往多屬坊間着用的絲襪愈來愈多登上時裝大舞台的機會,成為設計師手中的重要時尚單品,相信這段「襪」語的未來發展絕對值得期待!
撰文:葉伊霖
部分攝影:胡振文
查詢電話:(a)3126 2305、(b)2234 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