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求覺與悟,佛,全稱「佛陀耶」,是梵文音譯,意譯就是覺,佛的信徒,即是有覺悟的人。
覺的境界,也是覺的功德,有3個層次:一是自覺,我們俗世現在常用的自動自覺,就借用佛教名詞,自我覺醒、自我覺悟;二是覺化,一個有自覺能力的人,嘗到自覺好處,與人分享這個經驗,就是覺化;三是覺行圓滿,這是最高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覺,是修為目標。
至於悟,是修為的具體方法與途徑,主要有漸悟與頓悟。佛教傳入中國,本來無漸、頓之分,因為《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但到了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主張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學佛,這就成了漸悟。而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成了頓悟,頓悟是醍醐灌頂,大徹大悟,忽然靈光一閃,開了竅。
漸悟與頓悟不是對立的,兩者可兼容,就等於一個小學生,應讓他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未開竅之前,只有循序漸進。做人處世,自然、自在、自覺、自主、自理才是快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