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富民強,中國的新生一代已很難想像,在尚未開放改革的70年代,內地生活有多艱苦。出生於四川成都的項明生,正正是成長於那個年頭,物質雖然貧乏,但天天埋首於書堆中的他,卻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項明生(James)16歲時才來港定居,整個童年都在四川度過,而居住的地方正是四川大學的的宿舍。「我爺爺在民國年代,是被派往法國留學的國家精英,跟周恩來是同窗。後來他在四川大學任教, 一家人便住在大學教授的獨立房子內,那裏環境像百草園,除了花草便甚麼也沒有,冇人陪,就只好跟昆蟲玩。」而James那時最大的娛樂,就是看書,因為爺爺最多的就是書。
那個年頭內地尚未開放改革,大部分地方都普遍貧窮,像四川這種內陸地區就更為嚴重。James記得那時大學飯堂,供應的粥都被戲稱為紅湖水,因它真的稀得像水。「那時中國是個均貧社會,人人都沒車、沒樓、沒電話、沒電視,沒誰羨慕誰,反而大家都滿足,生活很穩定。」James自小就沒熱水沖涼,即使時至今日,沖凍水涼仍是他的生活習慣,原來當苦變成平常,就不再算是甚麼。
看書多自有福,那時的James入讀尖子輩出的省重點中學「石室中學」,只是每天都要徒步半小時上學,到很後期才可以騎媽媽的國產單車。「當年四川有車的人很少,每年學校春遊,老師都要借班上某同學爸爸的貨車當校巴,幾十人屈在載貨的車尾密斗中,嗅着陣陣鹹魚味出發。」
當年的成都,餐廳食肆總數只有10數間,而且都是國營,來吃飯的都要自行到廚房取,完全沒有侍應服務,因為侍應在當時被視為是資本主義的腐敗產物。James:「那時我穿的全是哥哥的二手衫,膝蓋位都是不同色的補丁,故人們都會打趣說『新3年、舊3年,縫縫補補又3年』,卻沒人會為此抱怨。」
在簡樸的社會,能擁有「4大件」已算是上等人家。「當時所謂的4大件,就是手錶、單車、相機及縫紉機(衣車),除手錶外,我家都擁有過其餘3件,相機是借舅舅的,照片都由爸爸在家自己沖曬,讀物理的舅舅,還試過用零件自組電視機。」James記得電視機後面雖然沒有外殼,畫面還不停跳動,但仍吸引整條街的街坊來看。
當時同志們最大娛樂,就是看霸霸電影,四川話「霸霸」解作寬敞開揚的場地,通常是籃球場或學校操場,豎起兩根木杆,中間掛上白布,便可播放革命電影。「有時幕前坐滿了,便會坐到幕後面看,影像都反轉了,但我們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說到四川人性格,James說他們基本上都很Relax,以現代術語說就是「很Hea」,平日他們會上茶館「飲茶吹水」,一坐就是4、5個小時,生活節奏很慢很慢。「即使現在四川的親戚來港,他們都不敢出旺角,因為他們對人多和匆忙感到害怕。」
名人:巴金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為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堪稱中國當代文壇巨匠,小說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代表了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良心,文革時受到殘酷迫害,晚年受帕金遜症等頑疾困擾,終年100歲。
麻辣火鍋源於重慶毛肚火鍋,承襲了重慶、四川等地的重口味,據說最初只是船工用石頭架設瓦罐燒水,加入辣椒、花椒以燙食食材,至今已發展成中國常見的火鍋種類,各地口味亦有差異,以成都火鍋為例,湯底以雞、魚及多種香料熬製,辣椒則會用四川二荊條辣椒,有五香味和豆瓣味等,口感已算比較溫和。
中國80%以上的大熊貓,都分布在四川境內,在成都更有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熊貓打造出一個近似野外的生態環境,當中設有獸舍、飼料室、醫療室、大熊貓紀念館和實驗樓等,還種植了大量熊貓愛吃的竹子與灌木,是成都值得一看的景點。
成都市,別稱「蓉城」或「錦官城」,自古被譽為是「天府之國」,位處四川省中部,在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腹地上,總人口約有1,400多萬。在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3,200幾年前,成都已是個高度發達的城市聚落,三國時更為蜀國的首都,在商貿繁榮的唐代,與揚州齊名,有「揚一益二(當時稱益州)」的說法,而現時它則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及商貿重鎮。
正職是朝九晚五的白領,最愛於假期、周末走出辦公室,打開穿梭時空、持續扶貧、文字創作的隨意門。曾出版《足足五千年》及《十天敢動假期系列》等作品。
「當年的成都尚未有升降機,直到15歲時我才在廣州首次見到扶手電梯,我也沒勇氣踏上去。」
「四川過新年,沒有利是派,小朋友只得一封5毛的壓歲錢,我們都拿它去買一串炮仗仔,或一粒大炮仗,已很豪了。」
「以前國內絕無問題食品,因為食物都是自家手製的,連造湯圓的米漿都是我用石磨磨的,我覺得當時自己像隻騾仔。」
撰文:劉達衡
攝影:梁偉德(部分圖片被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尚膳潮州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