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讓你想起甚麼?
它,是63萬港人的家,也是一個川流不息的歷史教室。走進上下禾輋,可看到市區碩果僅存的鄉村風景,體會到現代化跟大自然如何和諧共處;轉個角度,是區內最早發展的公屋群——瀝源及禾輋,有最地道的屋邨風景,還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街坊與人情。
趁大地回春,是時候出外走走,就由近在咫尺的沙田出發,跟着「沙田友」——藝術家李香蘭(Rainbow)由禾輋村走到禾輋邨,看看這小城之春,感受城中的鄉情與人情。
翻看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你會驚訝於沙田的荒蕪——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一片與自然接軌的鄉村景色。
據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項目主任李緯邦(阿邦)表示,沙田古名為「瀝源」,意指清水之源,早在1898年,英國人租借新界之前,已有本地人及客家人居住,但人口不多,不少城市人視之為周末度假好去處。及至七十年代初,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決定開發沙田,先填平上下禾輋對開的海岸,並於1975年興建沙田首個公屋屋邨——瀝源邨,自此,沙田即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村落,處處是古老風景 —— 一排排舊寮屋亂中有序,西班牙大屋像Fusion菜一樣加入了中式雕刻,還有老人在屋前樹前談天說地的風景,正是Rainbow最愛的鄉村景致。原來Rainbow自小已居於村內,她印象最深的,是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關係。「村內間中出現『蛇精』—— 一條黑色大蛇,每次出巡,人們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不驚不慌,給牠讓路。」走在路上,你將可感受到這份久違了的鄉村人情。
走上火車軌上的行人天橋,可俯瞰整個上下禾輋村的景色。其實這道火車軌是昔日的海岸線,未填海時,不少村民在此游泳及挖蜆。
5分鐘路程,瀝源邨的景色逐漸映入眼簾,最搶眼的,是其中一幢大廈牆上,有巨型的游魚圖案,青綠相間;再走進邨內,深淺不一的綠在眼前展現——巨型榕樹、每個單位外的小綠牆、以綠色為主調的公園……
在瀝源邨的熟食中心,你會找到這裏最出名的麵家——盛記,1956年創立,最大特點是布滿了老闆B哥的藝術創作,非常有個性。
穿過天橋,由瀝源邨走到禾輋邨只需5分鐘。建於77年的禾輋邨,是沙田第一款雙塔式大廈(俗稱井字形公屋),屬70至80年代中期香港獨有設計,其特色是一高一低,前後相夾。住在其中,最大的優點是通風,夏天可以不開冷氣。然而,這種大廈私隱度不高,可清楚看到對面幾層的居民活動。
我這一代沙田友-沙田屋邨導賞團
活動日期:3月17日(10:00am~12:30pm)
集合地點:港鐵沙田站
費用:$140(大小同價包早餐)
網上報名:http://cache.org.hk/news.html
查詢電話:2291 0238
撰文︰戴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