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恩慈 傑青「夢」劇場

「堅持好重要!只要真心真意想做一件事,你就會堅持,亦不會後悔。」

劇人賴恩慈早於求學階段已把夢想跟戲劇掛鈎——當年讀大學英文系,縱使GPA達3.5,仍堅持轉系,後來為拍攝性工作者實況,更無視系主任勸阻,堅持深入紅燈區……就是這份堅持,令她如願以戲劇為事業,站在編、導、演等不同角色為社會發聲;亦是這份堅持,讓許多人深受感動,為她贏得傑青殊榮,改變了一直不支持自己的監護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Mo's Profile

浸大傳理學院電視電影系畢業,現為劇團「好戲量」主席、「一毛製作」藝術總監、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駐場藝術家。憑短片作《1+1》獲多個獎項,包括「鮮浪潮2010——國際短片展」最佳電影及最高榮譽鮮浪潮大獎、第17屆ifva比賽公開組金獎、印度第4屆CM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最佳短片、入選第30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等。

一切由中學說起

賴恩慈,洋名Mo,對她來說,戲劇不但是其職業,也是其人生。沒想到她跟戲劇的淵源也充滿戲劇性:「中一時,讀Band 1傳統名校精英班,那時候,每次上課總愛發問一些奇怪問題,甚至問到老師啞口無言,終於『惹禍』了。班主任是英文科老師,她委派我為班際比賽寫劇本。(覺得是老師的懲罰?)有少少這種感覺,初時不喜歡,甚至有點抗拒,但創作期間,我發現戲劇能提供一個空間,讓你把心裏所想釋放出來。就是這樣,我由班際比賽玩到校際比賽,中四時更動議學校成立劇社呢!」

名校學生一般為學業拚個你死我活,但搞戲劇期間,大家不會分你我,只為同一目標而齊心合力。因為戲劇,Mo結交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滿足地說:「我認識了6位好朋友,各人以彩虹一種顏色作代表,我是黃色,友誼由中一開始到現在,每人輪流主持每月的Gathering,代表紫色的朋友不幸於幾年前逝世,於是每逢紫色Gathering,大家便一同拜祭亡友。」

開學日毅然轉系

雖然分心搞戲劇,但Mo的學業成績一點也不賴,尤其是英文科,加上監護人希望她能當上老師,於是大學一年級入讀了浸大英文系。然而,Mo邊讀邊發現,英文根本不是「她杯茶」,縱使成績不錯(GPA 3.5),到了二年級開學首天,還是決定轉到電視電影系,從頭讀起。

升上二年級後,終於等到嚮往已久的拍片機會,Mo交出亮麗成績,但有些時候也令老師頭痕:「同學都會搵屋企人拍片,但我沒家人(Mo從小被一對老夫婦領養),那時社會熱烈談論性工作者,為滿足個人求知欲,決定拍紅燈區。由於題材敏感,且涉及人身安全,系主任勸阻我,甚至找方法不讓我借學校器材。幸好得到另一位老師幫忙,問題終於解決。該片之後參加影展,更在學校攞A。」

對於自己辜負了監護人的期望,Mo曾內疚良久,「還記得男監護人病危一刻,他問我是否繼續發展戲劇、將來打算做甚麼?我仍不敢回答,直至聽到他說:『如果我打直出醫院,我會睇你的戲。』一聽到這話,我便淚如泉湧,但很不幸,他在醫院離世了……」對Mo而言,這番話意義極大,令她明白到這份堅持,原來可以感動到身邊人。

用戲劇為社會發聲

大學期間,Mo已開始接觸「好戲量」,逐漸感受戲劇為社會發聲的力量。當時對社會及政治認識不深,但長毛(梁國雄)對社會抗爭、對哲古華拉的堅持,激發Mo參與「好戲量」一個與關於哲古華拉的拍攝工作,冒着缺課近兩個月之風險,遠赴南美。「該處資源豐富,風景優美,卻因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而變得貧窮,世界原來是這樣操作的,這次可算是一次小小的自我革命,對我有很大影響,影響了我的世界觀。」後來,該片獲香港藝術中心列入「好電影系列」,並一連公映了6場。

眼見社會各方面湧現各式各樣問題,她繼續用戲劇發聲,話題亦愈來愈多元化,像探討本港教育制度利弊的《陰質教育》、關於時下女性的一系列獨腳戲、講述當今社會世道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等。去年,Mo又以菜園村為主題,創作了《1+1》,並勇奪本港及海外多個獎項,令她有感而發:「戲劇的確給我很多改變,它不是純粹的娛樂,其功能性可以很大,希望能夠做到劇場以人為本,並可於一、兩年內拍一齣長片,為理想再下一城。」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盧展程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