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起的燈籠 小籠包

中國不少手工美食均做得出色,但最最為本公子欣賞的,必定是小巧玲瓏的小籠包。據說小籠包起源自上海南翔鎮,從前不叫小籠包,卻別有趣怪的名字,人稱「南翔大饅頭」。這是由於始創者認為把細小的小籠包改稱為大饅頭,能令食客產生強大反差,達到宣傳之效;加上味道極好,故此甫一面世旋即得到食客青睞,更從南翔延伸至世界各地,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可真是一門悠久的手工藝。

說它是一項手工藝,本公子絕無誇大其詞,因為南翔小籠包的製作工藝早已被上海市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認真巴閉!不少人都會質疑:到底它有甚麼過人之處?每次公子我只會回應一句:「那是因為你還未吃過好的小籠包!」小籠包看似簡單,卻難以做得出色。好的小籠包,首先外皮要呈薄身剔透,卻不會一夾就穿,這樣很講求粉皮的調控、肉餡的比例和師傅的手勢,還有外皮的摺數、湯汁的分量等都大有學問!

工序繁複

傳統的小籠包,外皮有別於一般包點,這源自舊時把饅頭皮變薄,韌性比一般高,故此不易穿透;而包時摺紋至少有14摺以上,才能以筷子承托住。而肉餡除了豬肉,更會放入由豬肉或雞熬成湯再放入雪櫃凝固成的啫喱肉凍。肉凍在蒸熟後溶化形成湯汁,熱辣燙口,俗語更有句說話用來釐定標準:「坐着似口鐘,挾起像燈籠」,形容湯汁的重量令其坐着似鐘,但一提起湯汁墜下便像個燈籠般,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小籠包。

由於工藝繁複,很少年輕一代學藝,本公子兒時幫襯的老師傅大都過世了,所以現時想吃,最有保證的必定是來自台灣的鼎泰豐。據講其老闆原籍上海,後來去到台灣便將此名物帶過去,甫一推出便極受追捧,故此現時世界各地都有分店,但由於所有餡料分量和做法都有統一程序,就算放在不同大廚的手中,做出來的質素也不會參差,像外皮要求厚1公分,質感柔軟帶彈性,另外餡料約重16克,與外皮加起來剛好每個約重21克,而且更講求18摺,比傳統的多,極考手藝,做出來的每個小籠包都合格有餘。

創新口味

一般的小籠包,當然最好吃其原汁原味,但本公子卻最愛蘸點鎮江醋和薑絲,那股酸香不僅能減低肉的膩感,更可吊出鮮香,口感層次更豐富。另外為了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除了傳統的小籠包,更特別加入創新口味,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蟹粉小籠包,甚至現今有大廚加入黑豚肉作餡,甚或做成冬陰功湯,口感味道更勝人一籌!而鼎泰豐也推陳出新,提供約6至7款特別口味,如黑松露、絲瓜蝦仁甚至是甜點的豆沙、荔芋作餡,選擇夠多,也正合本公子愛嘗新菜式的個性。

小籠包製作過程:

1. 先要把外皮轆八下左右至1公分厚。

2. 包入豬肉餡及肉凍,重量約16克。

3. 放在秤子上,整個小籠包要控制在21克。

4. 最後由師傅摺上18摺,即可拿去蒸熟。

美味檔案:小籠包

偵查地點:各上海菜館

偵查結果:小籠包要做到14摺以上,用筷子提起時外形似燈籠而包皮不破為佳品。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