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百年習俗 火龍的傳人

由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一連3日舉行的大坑舞火龍活動,除了吸引本地市民觀看外,更是每年外地旅客來港的一大節目。此據說起源於1880年、已具百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習俗,上年更成功申請成為香港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餘三項為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今回就由統籌活動超過30年,集大坑總務主任、火龍總指揮及火龍統籌策劃三職於一身的輝哥(陳德輝) 同你細數大坑舞火龍的一二事。

空群出動

起源於一場瘟疫的大坑舞火龍習俗,每年大坑的居民(或以前的村民)都會積極參與,出錢又出力。要知一條火龍需要極多人手去「舞」,居民不論老幼盡出,「6、7歲開始就會負責紗燈,到18歲左右,男性就可負責舞火龍,因為每年舞火龍都需要300多人負責,正式舞火龍時需要由35人輪流接替,因為龍頭非常之重,就算再大隻都行唔過兩間舖頭,而31節龍身由124人輪流接替,龍尾及兩顆龍珠就各有30人負責,加上音樂組、紗燈組及各組組長(負責火龍各部分事宜),整個團隊最少要300人之多。」早在16歲時已參與舞龍身的輝哥,說自從上年大病過後,體力已大不如前,所以只好放下火龍,專注統籌工作。

火龍燒香

雖然未曾親身到大坑欣賞過舞火龍,但從電視、照片之中都可以推斷火龍身形巨大,要花不少心血才可製成。輝哥表示:「整條火龍長220呎,另用以連接龍頭及龍身的龍頸繩則有20呎。製作火龍用的竹是從石崗訂回來,要將31支竹(龍身)鑽穿加上纜繩,再在上面紮滿米仔草(又稱珍珠草)。以前香港都有呢種草,但後來愈來愈少,所以近年會從內地引入,就算總動員也需紮數天才可完成。」火龍身上最重要的香燭,輝哥則表示是特別訂製,白色香腳更被削尖方便插於火龍上,每回用上12,000支香燭,約可燃燒50分鐘左右,所以每晚中間需更換一次,3晚合共燒掉72,000支,數量之多就知舞火龍何其壯觀。

情仍未變

中秋節前後3晚於大坑街頭穿梭的舞火龍,其實每晚出巡路線亦稍有不同,「第一晚會先到蓮花宮開光,進行點睛、簪花及掛紅等儀式,繼而火龍會由安庶庇街、新村街等圍繞着大坑舞動,到中秋節當晚完成大坑部分後會應旅遊發展局邀請舞向維園花燈會;最後一晚順時針舞完火龍後,便會反時針方向而舞一遍行大運,繼而就會將火龍身上香燭拔去再以貨車運到避風塘消防局前拋下海中,稱之為龍歸天。」輝哥表示以前會將火龍由大坑直接舞出海邊,但現時受交通、人流所限才改為以貨車進行運送。

問到輝哥大坑近年大量新式樓宇、食肆進駐區內,對舞火龍傳統有否影響?「舞火龍經費主要源自大坑住客,舊居民搬出確實令捐款比以前少,但亦有不少已搬出居民會回來出錢出力。」訪問尾聲時,筆者就親眼目擊街坊親身到大坑坊眾福利會向輝哥付上「啡牛」一張以表心意,真正天變地變人不變,這種獨特的鄉里情懷在現今利益當前的社會確實買少見少!

撰文:賴文曦

部分攝影:梁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