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風襲港 揭開密碼

上月台灣書店落戶銅鑼灣,香港人「忽然」全都變成書蟲,唔理大排長龍、逼過街巿,都要入去聞一聞書香,上facebook打卡留言!無謂爭拗到底是舊書蟲也好、趁熱鬧也好,總之喜歡閱讀的各位,又有幾多能拆解隱藏於書本細節的密碼呢?究竟如何從一堆數字睇到出版資料?舊陣時的袋裝書依家去晒邊?作為書迷的你同我一定要知!

謎團1

很多人知道ISBN是書本的身份證號碼,但當中蘊含甚麼資料?

同一本書於不同地方推出,點解有多個號碼?

揭秘:每本書都獨有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編碼,70年代直至2007年只得10個位,2007年之後就改成13個位。三次坊出版社執行編輯蔡文遜(Andson)表示:「以前10個位年代,頭3位數字是988,即『香港』編碼;改成13個位後,最大唔同係加多頭3位數字978,簡單來說是『書籍』咁解。之後的6位數字,代表『出版社』同『書序』編碼。以香港情況來說,這號碼需向圖書館書刊註冊組登記,出版商一次可能會申領多本書編碼,例如985120至985129,咁就唔怕同其他書撞。而最後一個位是Check Digit驗證碼,類似身份證括號內的號碼功能。」其實當中的地區代碼不限於

3個字,如香港出版可能會用上988或962,而台灣出品會是957或986。但對於出書量多的國家,就只會用1個字表示,美國是0,日本是4,內地是7。所以即使同一本書,由不同地方翻譯出來,號碼可能分別很大。

謎團2

去公共圖書館借書時,書脊貼住的白色貼紙又寫數字又寫英文,代表乜嘢呢?

揭秘:其實這串又英文又數字的「密碼」,是圖書分類及索書號。據香港公共圖書館方面表示,英文書採用杜威十進分類法,中文書所用的是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兩種分類法其實頗為接近,都是將書籍分為十大類,由000、100到900,不過由於中西文化不同,相同數字所代表的書類都可以唔同,如「自然科學」類,英文書會以300代表,中文書則是500。而小說類的分別更大,英文小說全部以F字行頭再加上作者姓氏頭3位字母,好似要搵《達文西密碼》,作為Dan Brown的英文版小說,就要找「F BRO」;至於中文小說方面,857字頭代表中文原著,889代表翻譯小說,跟住之後是一個4位數字,以作者姓氏的四角號碼標註。

謎團3

以前好興講袋裝書,點解依家咁少見?

揭秘:袋裝書的尺寸約為17×11cm,80年代開始由友禾及博益兩間出版社開始帶起風潮,次文化堂彭志銘就最能解釋袋裝書文化的由來。他表示:「袋裝書潮流源自日本文庫本,日本人經常要穿州過省搭長途車,睇書自然是最佳娛樂;文庫本的原意是攜帶方便、賣得平及一日睇完的書籍。香港80年代之前,書本多用上正度32開,即約5×7吋;但隨着80年代由DJ帶起的流行文化,任職電台的友禾阿頭王安迪便引進這種易帶易讀的袋裝書。例如阿寬寫畀阿旦的《小男人周記》賣得,結果出版社就狂出,賣到十幾元一本都有。」作家深雪亦表示,直至90年代初都流行這種又薄又輕、可擺落袋的書,但隨住台灣書逐漸流行,書本設計緊隨潮流變得又大又厚,今時今日逛書店,可見到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書籍。

台版書定價疑團

現時$1港元兌約3.78台幣,但記者問過多間樓上書店東主,大家都異口同聲話業界向來對台版書,都以「台幣除三」作港元定價,但由幾時開始就唔知。他們表示,這個定價方式不是行規,但彼此冇必要用低於市價爭客,亦冇理由定價過高趕客,漸漸約定俗成變作「標準」。

撰文:布偉倫

攝影:郭凱敏

模特兒:Athena(M.Sp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