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狂賢:行裝很重

都柏林有個名叫Kilmainham的監獄,建於18世紀末,於20世紀初的愛爾蘭獨立運動期間,曾用作監禁和處決政治犯。當中一位叫Joseph Plunkett的運動領袖,在1916年「復活節起義」(爭取脫離英國統治)失敗後被囚禁在那兒,其處決前數小時與愛人Grace Gifford在獄中結婚的故事,最為人傳頌,令我再次想起劉曉波與劉霞。儘管他們跟Plunkett的故事在多方面(如抗爭手法)不盡相同,但同樣是因政見和反抗建制而招致囹圄之苦,教我慨嘆別國在100多年前所經歷的不文明,我們現在才正身處其中,更看不到盡頭。到這監獄遊覽,本抱着參觀景點的心態,怎知變成了一趟心情沉重之旅,在導遊的講解下更幾度差點落淚。看着遊人們「參觀」這滿載歷史傷痕的地方,我想要到何時,秦城監獄才會變成旅遊景點,開放給遊客賞玩?

前天到過貝爾法斯特的「和平線」,後來發現另一重鎮Derry也有類似分隔天主教和新教徒的區域。1972年,Bogside地帶(反英的民族主義區域)發生了「血色星期天」的屠殺事件:一群手無寸鐵的民權分子,在和平巡行時被英軍鎮壓和亂槍掃射,導致14死多人傷,死者中7人是10多歲的少年。為此事英國政府曾展開兩次調查,第一次的結果稱巡行者為「槍手和炸彈分子」,嚴重偏袒政府,忽略了現場目擊者的證供;第二次調查完成於2010年6月(即2年多前),在考慮過所有證供後,總結英軍的鎮壓為「不正當和不合理」。首相卡梅倫在報告發表後,也為英軍的錯誤公開道歉。事隔38年,終可還死難者一個公道。

這事怎不教人想起「六四」?爭取平反,難道我們要再多等15年?

電郵:adriancpy2@gmail.com

周博賢‧創作人及唱片監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