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撐廣東話」的論述不外乎以下兩個:
一)廣東話保留古漢語的字眼,以其平仄入聲來唸唐詩最貼切。因為廣東話存古所以要撐。
二)因為粵曲由廣東話唱,所以推動廣東話可以推廣粵曲文化。如果抹殺廣東話,就抹殺粵曲文化。
這兩個思維假設廣東話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欣賞古語言文字、舊詩詞歌賦及戲曲。其實,存古的工作可以交託給圖書館,儲存相關的聲音錄像檔案便可,依此,撐廣東話只停留於欣賞古文化的層面,好像沒太大需要。即使我們可以擴大內需,規定每所學校每次唱完國歌時,順帶用廣東話背一篇古詩及唱一首粵曲,可是撐廣東話始終沒有日常生活的需要。況且,舊作品的數目有限,雖然可做到保舊的效果,但沒有新鮮作品,整件事顯得沒有活力。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在2003年發表的語言活力指標,其中一個指標就是看看有關語言能否回應新媒體及新表演形式。而棟篤笑這個近20年流行的表演形式似乎可以凸顯廣東話的活力。
首先,笑是人人都需要的,我們並非欣賞棟篤笑,而是需要棟篤笑,這股內需力量很大。例如黃子華一個經典例子:「女人撞衫嚴重過撞車」,廣東式詞匯「撞衫」、「撞車」都用同一個動詞「撞」,很容易把兩個毫不相干的概念,誇張地連成一起。其次,棟篤笑是個民間通俗的口藝表演,內容一定要生活化來切合內需,因此作品要不斷更新,而且近年參與棟篤笑的藝人漸漸多起來。再者,廣東話的棟篤笑全方位凸顯語音、詞匯及語法特點。
因此,撐廣東話與其需要扣着一個口藝表演,那倒不如是棟篤笑吧。(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