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時,常面對一種鬥爭,就是要突破傳統,還是保存某種曲風的原汁原味?我從沒有答案,只討厭為突破而突破。可是,我喜歡在某種曲風上,撞撞新元素,實驗一下,碰碰運氣,遇有令自己驚喜的實驗結果,又不突兀時,會十分興奮,想盡快公告天下。
但近日一個經歷,令我對這「傳統Vs創新」的問題多了一點體會。話說過去多年的六四燭光晚會,我都準時到場,所以永遠只能坐到草坪,從未坐過球場。但在剛過去的一次,我異常早到,更坐在球場的前排,對晚會的過程,感受到從未試過的清晰和接近。今年的燭光晚會,是我最投入和有感覺的一年。
後來聽到一些批評,說燭光晚會變得形式化,應引入些如給市民發言的新環節等。我雖同意點子不錯,但站在組織者的角度,因不可能事先審查市民的發言內容,若某人說出犯眾憎的話,引致群情洶湧,場面或會一發不可收拾,後果嚴重。對我這些當年六四已是大學生,曾遙距親身經歷事件的人來說,晚會內容,只要不太離譜,實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再次接近當年的感覺,讓這些感覺沉澱多一些,變成堅實的燃料,推動走下去的意志。愈是創新,反可能令我距離當年愈遠。一些儀式,原來對我來說,變成通往過去的隧道;拿走了,彷彿拆毀了隧道。
當然,從承傳的角度看,晚會的不斷創新會助燃着年輕人的心火,否則在不變的公式裏,他們會慢慢流失。音樂創作,或許都是一樣,過分執着「原汁原味」,無疑可留住通過音樂回到過去的人,但對沒有那種「過去」的年輕人,就變成「老餅」的懷舊歌。
電郵:adriancpy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