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一成不變的天氣報告

普遍香港人也有同一習慣:起牀後第一個動作就是開電視,慣性地聽聽天氣報告,留意當下及預測的溫度,然後決定穿甚麼、帶不帶雨傘。但相信大家也會認同,那些「預測」其實很不靠譜,最經常聽到的是:「短暫時間有陽光,亦會有幾陣驟雨」,即是「可能出太陽」又「可能會落雨」。暈了。

雖說天有不測之風雲,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都希望收到的訊息是精而準的。要我們「估估吓」或「聽咗等於冇聽」,那還發放來作甚麼?正如電台每朝也公式地報告「空氣污染指數」,幾乎每天都是讀同一句:「一般監測站中等至偏高,路邊監測站偏高至甚高」。請問「一般」和「路邊」等於甚麼?住在旺角算是「一般」還是「路邊」?「中等至甚高」是可以接受還是不可接受?還是等於「可接受和不能接受之間」?說穿了,除了非常特殊的「沙塵暴」外,這段在黃金時間內發放的訊息全都是廢話,我們亦根本不會留意。(再者,若然真的是沙塵暴來襲的話,新聞亦一定會報道,何需聽那段報道呢?)

留意一下外國或內地的天氣報告,一般都詳盡得多,至少會說說下雨機率、分區氣溫、解構氣候現象等。香港天文台常說花了多少錢,增置了甚麼先進設備,令預測更準確,但為何天氣報告依然是三十年前那格式?有趣的是,其實我們都可以在天文台的網站及手機Apps內,找到更多有意思的天氣資訊,那麼,為何電台和電視台仍然只會朗讀那張由天文台傳真過來、非常「流」的「天氣概況」?究竟是誰一成不變?要說香港的天氣報告,實在還有很多,明天續談。

網址:blog.sina.com.cn/bennylau25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