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同理心 發放正能量

醫生每日On Call幾十小時,面對生離死別,心情複雜;而病人面對疾病,精神壓力更是難以形容。作為醫護人員,調節自己心情固然重要,同時更應具備同理心,懂得與患者及家屬相處,並嘗試撫平他們內心的痛。有見及此,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開辦「醫療輔導專業文憑」,教醫護人員相關的輔導知識,使他們發放正能量,幫助患者及家屬接受及面對疾病。

改善心理 提升療效

港人對醫療服務水平的需求愈來愈高,醫護人員不僅要滿足病人的醫療需要,同時更要顧及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需求。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開辦「醫療輔導專業文憑」,為醫護人員或社福界從業人士提供專業培訓,提升相關行業的服務水平。

學院總監(通識及專業課程)張羨英博士指出,心理因素對病人十分重要:「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的心理因素確實對治療成效有影響,假如醫生、護士能給予正面的幫助,增加病人的自信心,則有望提升服藥治療的功效。」

正面輔導 建立互信

那麼哪些病人需要接受心理輔導?基本上,患上嚴重疾病或長期治療未見起色的患者,他們由起初不太懂得面對疾病,到長期治療未見成效,對治療產生懷疑,甚至心灰意冷,都很需要心靈上的安慰,更需要醫護人員或社工,釋除他們的負面情緒。

至於,醫護人員或社工如何理解病人的需要,施以正確的輔導,這正正是「醫療輔導專業文憑」課程的內容。張博士說:「課程着重提升學員的溝通技巧,使他們懂得如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最重要是讓學員設身處地代入病人的處境,產生同理心,了解病人的煩惱,病人便不會亂發脾氣,更能與醫護人員建立互信的關係,問題便自然減少。」

助人自助 學以致用

不過,在幫助病人走出陰霾之前,首先要讓病人面對自己的病情。張博士說:「因為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往,醫護人員可能直接將病情告訴病人,但課程會教學員先對病人進行評估,先了解病人及家人的接受能力,再用正確的方法解釋病情,這樣有助病人接受自己的病況。」除此之外,學員也可藉此學到情緒管理,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病人的心理問題。

課堂亦包括全面的心理學知識、溝通及輔導知識與技巧,而一些創新的輔導介入方法,例如正向心理學及利用藝術和遊戲作治療,課程也會涵蓋,令學生掌握實用的溝通及輔導技巧,提升治療成效。

上課時,除了理論知識,學員也可進行角色扮演、個案分析及經驗分享等,使他們能全面了解相關的知識,並能在日常工作中運用,以提高工作的專業水準,對個人的事業發展也有幫助。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醫療輔導專業文憑

舉辦機構: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

開課日期:5月

學  費:$16,000

報讀資格:大學畢業主修健康/社會科學相關課程;或年滿23歲或以上,擁有5年相關工作經驗

課程簡介會

日  期:4月19日 7:00pm

地  址:九龍塘浸會大學道9號香港浸會大學陳瑞槐夫人胡尹桂女士持續教育大樓502室

查  詢:3411 4369

撰文:何詩敏

部分攝影:張錦昌(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模特兒:Angel、Jennifer@Ga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