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跑馬地,在奕蔭街中央,曾經有一所小小的公共圖書館。面積只千餘平方呎,但尚算五臟俱全,有「成人閱讀區」及「兒童圖書區」,每周只開放5天。證件是身份和長大的象徵,連兒童身份證也未拿到的我,圖書證就成了首要目標。幾經游說下,才求得媽媽帶我到那圖書館。然後填表,交地址證明,搞了好一會,還要等好幾個工作天才能拿得到。
幾日後,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接過人生第一張證件——兒童圖書證。那是一張褐色的卡紙,像一個紙夾,中間用來放借閱書籍的書卡,而且是一式3份,證上分別刻着1、2、3字,每卡可以借1本書。當時的圖書館還未電腦化,借書時要將書卡套在圖書證裏,管理員會在書尾的「還書日期表」上蓋上日期印,然後便將圖書證拿走,很有系統地排好。還書時,只要講出自己的名字(及將逾期罰款投在那透明膠箱內),他們便會將圖書證發還給你。
對當時的小朋友來說,去圖書館是一件大事,比去遊樂場雀躍。首先,當時的書籍可不便宜,上一代的父母亦緊守慳儉這美德:「既然可以借的話,何必要買?」其次,圖書館是一個浩瀚無比的知識海洋,任何一門有興趣的題材,我們都可以在那裏找到相關書本,充分滿足我們的求知欲。所以,每次離開圖書館時,真的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點。
清楚記得,第一本借的書是《楚漢演義》。當時電視正播映劇集《楚河漢界》(啟華飾演劉邦,石修扮演項羽),加上父親不斷聲稱,我們家乃劉邦的後人(至今仍半信半疑),於是便對那段漢朝成立的歷史深感興趣。此後,亦深深愛上了中國歷史,到頭來,還是要多謝那張寶貴的圖書證。
網址:blog.sina.com.cn/bennylau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