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結核病 免受癆疫

午夜夢迴,輾轉反側,扭開電視,看到粵語殘片男主角一咳……整條手巾變了深色!咳到嘔血的場面好似好誇張,殊不知現實世界確有一種病症可令人咳到出血,那便是肺結核了!有醫生指,現時本港有不少帶菌者,但不一定發病,就算小時候接受過卡介苗注射,也不是100%免疫!今個月24日是「世界防癆日」,是時候了解一下肺結核,齊齊對抗病菌的侵襲。

發病受抵抗力影響

結核病又稱「肺癆」,是一種歷史悠久、複雜及預防難度高的疾病,主要是受結核菌感染,或由帶菌者的飛沫傳播,發病與否跟個人抵抗力有關。最常見的病徵為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氣喘、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體重突然下降、午後潮熱及持續低燒,夜間還會出現盜汗、失眠。如果以上情況持續3星期以上,便有機會患上肺結核病,應及早檢查。此外,結核桿菌也可入侵身體其他部位,如淋巴結、腎、骨、關節及腦膜等。一旦確診,就需要接受最少半年的藥物治療,遵守醫生指示,按時定量服藥。

潛伏期長達數十年

由於肺結核的潛伏期長,發病時間可在受感染後數星期至數十年後,因此每一名曾與患者接觸過的人,都有機會是病源,使得追查病源及控制病情的難度大增。以本港的情況為例,雖然醫療水平已相當發達,但據衞生署的數字顯示,本港每年平均出現五、六千宗新症,發病率依然較歐美國家高。對此,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勞永樂認為,與人口老化有關。

「發病數字高的主因是患者以長者居多,他們小時候未有接種卡介苗,病菌又可潛伏多年,待年紀漸長抵抗力轉弱時,就會有機會發出來。相對地,兒童感染急性個案很少,一來當局對患者採取監控,二來卡介苗的作用亦功不可沒,雖然卡介苗不能做到完全預防,但能減輕病情嚴重性,所以患者絕少出現腦膜炎、核菌散播全身及骨癆等嚴重情況。」

諱疾忌醫累己累人

「世界防癆日」將至,各地的防疫政策各有目標,本港的取向一直是放在減低感染方面。要實現此目標,勞醫生希望市民大眾能通力合作,不要諱疾忌醫,一旦發覺身體有不適,應該去衞生署轄下胸肺科「照吓肺」,及早求診,就可以減低傳染別人的機會。現時流感正盛,結核菌更易「攻陷」病患者欠缺抵抗力的防線,因此不可掉以輕心。「一旦確診,最緊要接受徹底治療,不要醫吓唔醫吓,如果患者自行停藥,病菌有可能出現抗藥性,繼而變成『多重抗藥性肺結核』,那麼治療的時間無可避免要延長!」

世界防癆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1982年,世界衞生組織與國際預防結核病和肺部疾病聯盟決定,將每年3月24日定為世界防癆日,以紀念德國科學家Dr. Robert Koch於1882年3月24日宣布發現結核桿菌是導致結核病病原菌,從而給防治結核病帶來突破。此後,隨着抗結核藥物研製成功,結核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在一些地區絕迹。

不過,自90年代以來,全球流動人口增加,加上結核病防治工作受到忽視,結核病再度流行,截至2010年,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結核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每年有近200萬人因而死亡。

撰文:姚詠欣

鳴謝: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勞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