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麵包王」。讀書年代,麵包仍然是廉價食物,為了節省零用錢來買唱片盒帶,常以幾個麵包來充當午餐。但筆者從來不覺得是「捱麵包」,因為麵包美味可口,又不膩不滯。有時,吃一頓「麵包餐」,反而比一頓「快餐」更為興奮。
可惜,通貨膨脹,百物騰貴,麵包也不再廉宜。菠蘿包動輒要$5,「有機麵包」$6至$10。買3個麵包,隨時比茶餐廳的「碟頭飯」還要貴。但令筆者最為不滿的是,麵包不斷加價,同時也不斷「縮水」。以前,兩個包便能填滿肚子,如今吃3、4個也不能飽肚,尤以連鎖麵包店的最為過分。那些「空心麵包」,不知加入了甚麼物質或技術,體積依舊,但咬下去卻空空洞洞,宛如咀嚼空氣。試過用$10買了一個「叉燒包」,它漲得如拳頭般大小,但放入口中,只能感覺到一層麵粉皮,內裏幾乎是空心的。筆者拿着那麵包輕輕搖晃,竟然可以感覺到內裏那幾粒叉燒在滾動!那是麵包,而不是「鹹水角」啊!
當然明白麵粉價貴,加價無可厚非,但賣一些吃不飽的貴價空心麵包,就未免有欠老實。你可以將價格加至一個你認為合理的水平,但給顧客的品質也必須是真材實料,斷不能左手加價,右手將麵包發脹。
還是傳統的餅店「靠得住」,那天,用$8買了兩個雞尾包,既「重手」又「餡多」,而且還飽肚有餘。香港的「發水樓」已惹人詬病多年,希望各位良心商人,不要再賣「空心麵包」,還消費者一個公道。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