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斬料!

常聽見有句話叫「南燒北烤」,就是形容南方人喜將食物放在炭火或明火上燒,而北方菜則多透過慢火將汁水略收乾,並將食物煮熟,兩者在飲食文化上可謂平分秋色,廣東燒味更可說是佔了中式燒烤菜的半壁江山,在酒席中佔一定席位,甚至與鮑參翅肚同等重要!

燒味燒味,有多少人知道燒味其實不只燒?其實燒味的燒,是燒烤;味,是滷味。燒、滷、醞、臘本來就是一家,統統都被歸類為燒味,所以舊時稱為「燒臘店」的,燒味架上除了掛滿各式燒味外,旁邊還掛臘味,枱面則放滿滷味(以滷水汁滷出來的肉食)和醞味(醞蹄和海蜇之類),琳琅滿目,顏色又搶眼,相當吸引。

早前在飯局上與飲食界前輩談起,才知道以前的燒味,除了吃慣的叉燒燒鵝燒鴨燒豬,最熱門的還有禾花雀、鵪鶉和斑鳩。老饕覺得這些雀類燒味,比家禽類還要好吃,故有「寧食天上四両,不吃地下半斤」的講法!

日前到香港萬麗海景酒店的滿福樓吃飯,聽其中餐行政總廚曾超烈師傅講,以往燒鳳肝、琵琶鴨、桂花腸、金錢雞、鴨掌包也曾紅極一時,但現今幾乎絕迹。箇中原因,離不開好材料難尋、工序繁複、利潤少或健康潮流使然。就是叉燒,那種色澤淡紅、薄薄一片的瘦叉燒已很少見,坊間幾乎全是標榜香甜鬆化的蜜汁叉燒。

燒味日新月異

說穿了,都是年代不同,從前物質匱乏,人們會物盡其用;現在呢?肥膩不要,賤價的不要;加上飲食大吹健康風,鳳肝、以腩肉醃成的冰肉俱往矣。大家對燒味的材料本身反而愈來愈講究,燒肉選肥瘦相間五層肉,做燒腩仔;叉燒用脢頭亦嫌不夠好,竟有食肆用上西班牙黑毛豬!

燒製的方法亦大不同。很久以前,師傅們會用柴火燒烤,最高級的要數荔枝柴,其密度高火力猛,還為食物增添陣陣果香。其後是風靡一時的炭燒,以前舊式燒臘店更會在門外放個炭爐,即場弄燒味,傳出香氣吸引大家幫襯。

不過,自70年代中政府停發炭燒牌照後,很多食肆都改用煤氣,失卻了原來的炭燒風味,其後電熱管爐、電熱風爐及紅外線爐等陸續出現,做燒味逐漸現代化。只要按個掣,不但可快速做出大量燒味,而且質素穩定,人人都可當上大師傅了。現在只剩下鏞記、季季紅、聯發燒臘等店堅持炭燒。

新也好,舊也好,有人求風味,有人求快捷穩定。我吃燒味,還是喜歡傳統。試過許多,吃叉燒,我最喜歡滿福樓和再興;燒鵝自然是鏞記了;燒肉則選荃灣的聯發和柴灣的新桂香,前者用地底爐,後者則在地上掘洞,於洞內燒柴,把豬燒熟,外皮脆口肉多汁,一絕。

你有沒有自己的心水燒味地圖?

檔案編號:001

偵查地點: 各大燒味店、酒家、高級中菜廳

偵查結果: 舊式燒味風味佳, 新式燒味用料精

廣東飲食文化

電影裏,一碗好的叉燒飯會讓人落淚;現實中,當然沒這麼戲劇性,但無可否認,源自廣東的燒味已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翻開餐牌毫無頭緒,揀燒味飯最穩陣;招呼親朋開餐,加餸首選是「斬料」;喜慶場合,定有燒豬、乳豬出場助興!在美味之上,從來無分貴賤,無論是勞動階層,抑或是達官貴人,都會吃燒味。它不僅是一種飲食文化,也是廣東人的飲食智慧。

今時今日,快餐店、茶餐廳、燒臘飯店、酒樓、酒店都食到燒味。追溯本源,燒味由來已久,早於20、30年代,廣東燒味已很有名,當時廣州的大三元酒家和大公酒家等,都以燒味打響名堂。不過,對於燒味,至今仍未有清晰定義。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