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茶師獨愛鐵壺

余文心(Katherine)熱愛中國的傳統工藝,小時候最愛逛國貨公司,說從工藝品中看到匠心巧手,令人着迷。她愛喝茶,由最初只懂燒一大鍋水泡茶喝呀喝,到現在,成為本地茶藝界靈魂人物,個人經歷,不乏對美學的執着。到過余文心工作的茶室的話,應見識過她收藏的上百個日本生鐵茶壺,無一不是奇珍——原來三菱(Mitsubishi)和松下(舊稱National,現統稱Panasonic)幾十年前都有做過鐵茶壺的。

記:記者 K:余文心

了解泡茶美學

記:茶藝師一般予人感覺老成,但你30出頭便已經在茶藝界成名,你的茶藝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

K:1995年,我從報紙上看到某茶行「一格仔」招聘廣告,非常興奮,結果老闆「糊裏糊塗」請了我,我也幸運地「糊裏糊塗」入了行。這間茶行不論布局或是茶具都非常獨特,老闆對茶具要求極高,間接令我的起步點比常人定得高、走得前。每日下午,我坐在預先擺放好、只有器具、沒有茶葉的茶席前,了解器具的故事,聽水沸騰的聲音,看茶具的線條、觀察茶湯的顏色,用鼻分辨茶的香氣,再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最初學泡茶,想的多是功能性問題,例如喝普洱茶,要用甚麼杯?要用多熱的水?沖水水流形狀應如何?如何為客人奉茶?為的就是要設計一個有利沖泡該種茶的茶席出來。到後來,腦海想的是茶席的意境,己昇華至一種美學的考量。

鐵壺入手點滴

記:第一個鐵茶壺是如何入手的?

K:我的第一個鐵茶壺是從林奇苑茶行買的。負責人林伯保存鐵壺很有一套,清理好銹迹後,待風乾了才收納起來。試壺時,壺蓋因水沸而發出的噹噹聲很悅耳,看到噴出來的水蒸氣,聯想到日本家庭燒水時的家庭溫暖,便立即決定買下來。後來,林伯寫下字條:「預留給余小姐,出了雙糧後來取。」塞入壼內,其他人見壺已留了給我,便知難而退。(不過林伯也寫得太清楚了吧!)日本鐵茶壺本來是民間用品,壺身上雕的民間生活圖案,很能反映昔日日本人的生活面貌。內地近年也有人收集鐵壺,甚至有製造新的,但我欣賞的是壺上的以生活出發的工藝,新壺的價值不及日本的傳統民間製的鐵壺。

紀念壺夠別致

記:你對收藏鐵茶壺有何特別要求?

K:器具是供人使用,而不是擺設,所以我喜歡民間的鐵茶壺,特別是「紀念壺」。 從前,日本公司為了答謝顧客支持,又或是紀念寺廟或馬路的修建,會做些「紀念壺」送給客人。由於不是甚麼名貴貨,人家收到了通常都擱在一旁,因此損耗較低,買回來後的使用時間便長得多。二來紀念壺較少人抄襲,買到假貨的機會也較低。我有一位茶藝學生是日本人,鄉下京都特別多舊物,當地家庭若沒進行過大裝修,很多時都保留着風鈴、鐵壺等舊鐵器。我曾在京都買了一個鐵壺回港,主人竟然用和服布把它包起來,那是件很舊、很樸素的和服,可見當地人的惜物情懷。

保溫力特強

記:其實鐵茶壺跟用其他茶具有何分別?

K:日本人用鐵壺燒水,其實從沒研究過背後有何科學性,要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分析,原來用生鐵壺燒水,會增加水中的鐵質含量,水適合貧血的人飲用!我最愛用鐵壺來泡普洱,因為對比平時用陶壺或玻璃壺,鐵壺燒出來的水較甜,味道不同。我亦做過比較,用陶壺和生鐵壺把水煮沸,量度水溫下降的速度,發覺鐵壺的水溫下降速度慢一倍半,令水溫保持得更久,特別適合泡濃香的茶。若拿鐵壺來泡年份未夠的普洱,好像立即加了幾年的味道,到底是否鐵壺吸了草青味?這個有待專家研究方能知曉。

私藏珍壺

珍藏1:人生第一壺

余文心的第一個鐵壺,購於4年前,當時約$3,000多元。鐵壺體積袖珍,壺嘴的形狀好像白鴿頸,流線型手柄,十分優雅,壺身上凹凹凸凸的花紋稱作「霰」,是當時日本最普遍的設計。

珍藏2:成雙成對的銚子壺

凡是一對的壺都稱作銚子壺,特色是壺嘴好像一個破開了的竹筒,倒水時猶如水在竹枝流出一樣。這對年過半百的壺是從京都找回來的。

珍藏3:銀鑲白兔

在京都找到的精品,壺身有銀鑲的白兔,手柄也鑲了銀製紋飾,現在價值可能已超過$30,000。

珍藏4:特色紀念壺

由三菱電機於昭和28年(1953年)出產的紀念壺,上面有60年前電風扇的浮雕,壺蓋底部鑄有出產年份和「三菱電機株式會社」字樣,非常罕見。余文心本來還有一個松下於昭和28年出產的鐵壺,後來割愛,但笑言冇下次。

撰文:李潤林

攝影:蘇榮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