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經過自家附近的垃圾站,看見門口坐着一位大叔。他大約50多歲,膚色黝黑,戴着勞工手套,腳踏一雙高筒膠鞋,身上穿了一件很髒的綠色襯衣,後面隱約看到「XX清潔」四字,很明顯,他是該垃圾站的員工。
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那大叔當時正在閱讀,手中的書是《唐詩三百首》。那時應該是歇息時間,他沒有趁機午睡休息,而是選擇獨個兒看書。垃圾站外臭氣沖天,他卻一於少理,還看得全神貫注,津津有味。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對他的背景極感好奇。
他可能是知識分子,甚至曾經是老師或教授,走難來到香港之後,一切從頭開始,想繼續當教師,但學歷不獲承認,讀書又沒有錢,惟有跑去當清潔工,一做便做了30年。期間養妻活兒,也是靠這份薪水,只是,心底裏仍藏着那團文藝之火。
他也可能曾經風光,有車有樓,經歷過多次股災樓災也能站得住,卻捱不過那場「金融海嘯」,一夜之間,多年的成果化為烏有;他也可能是昔日的民主鬥士,熱血滿腔,為社會公義出心出力,只是鬥爭了數十年,社會不進反退,加上時不與我,長江後浪推前浪,到了今天,已容不下他這位「老餅」了。 當然,還有很多可能……包括,他只是剛剛在垃圾桶裏拾到那本《唐詩三百首》。
每個人大概也經歷過胸懷大志的階段,人生的旅途中,也必定出現過發光發熱的一刻。只是,因為某些遭遇,或是途中做錯了甚麼決定,又或是遇人不淑、懷才不遇,最後,來到一個自己也不想看見的結局。
中國歷史裏有不少文人雅士,最後也是慘淡收場,今時今日看到這位垃圾站前的書生,又有甚麼稀奇?看見此情此景,心裏忽然有點害怕,20年之後,我又會不會是另一個他?
導演及電台主持